“先去验个血常规”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有什么用?
小于正常值
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2、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正常:43~76,单位:%)
大于正常值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于正常值
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3、淋巴细胞计数(LY) (正常:0.8~4.0,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小于正常值
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4、淋巴细胞比值(LY%) (正常:17~48,单位:%)
大于正常值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小于正常值
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100~300,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小于正常值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化疗药等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正常:9~18,单位:%)
大于正常值
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小于正常值
提示血小板减少。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正常:7.4~12.5,单位:fL)
大于正常值
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也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有关。
小于正常值
脾亢、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