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礼仪”竟然始于“吃饭”

2021-06-10 15:59 来源: 爱跑步的老男孩

人生在世,需要守礼法,讲规矩,也就是要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去做事,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札记·礼运》中就提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说:“当前的礼仪制度、人文风俗,最开始是从人们日常饮食活动中的道理演变而来的。”

当餐饮活动变成一种公开化、社会化的行为时,吃饭中需要讲究的一些习惯和规矩,便逐渐开始形成。尤其在一些祭祀活动中,吃饭的礼节更加被人重视,同时,也更加需要严肃对待。正是这些餐食的礼仪规矩,使得君臣之间,老幼之间,在饮食、宴会中,显得更加彬彬有礼,井井有条。

在我国古代,最严谨的“食礼”,一般都出现在御筵之上。

皇帝请吃饭,需要遵守的规矩自然很多。在古代的宫廷宴会中,对于座次的安排、席间礼仪规矩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认真的,甚至,是严肃苛刻。此外,有的朝代还出现过皇帝专门下令整顿礼数和风气的事情。可见,那时候的言谈举止有多么的讲究,是不可以随便行事的。

在汉朝初期,进行过一次礼仪制度的改革,主要围绕的就是宴会礼仪所展开的整顿。刘邦登基之后,为了庆功,大宴群臣,很多人喝起酒来,大呼小叫,甚至,因为喝酒寻衅滋事,舞刀弄棒,这让他觉得自己这个皇上当得不够踏实。于是,便想对各种礼法进行重新的制定和规范,以彰显皇权的威严。

叔孙通是这次礼法变革的主要执行者,作为儒者的他,之前是秦朝的博士,后来归顺刘邦,在汉朝依旧是博士。由他所制定的一套诸侯王孙,各路大臣拜见皇帝的礼法和规矩,让君王和臣子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却又非常严格的界限。由此,产生的君臣观念,一直影响着华夏两千多年的历史。

叔孙通具体的礼法变革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皇帝要坐在北方,而且,要位于高位,表示其高高在上的地位,彰显权威;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