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吃东西可以形成刺激

2021-07-19 13:46 来源: 铁剑帮帮主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只要人活着就要吃东西,但社会发展以后,吃东西并不仅仅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了,而是上升到一定品位,可以成为美食品鉴,也可成为交流的手段,但不管吃东西有什么功能,都能形成刺激。

或许吃的本能是深藏于人类潜意识的活动,每天都要吃,就是饥饿了,面对不愿吃的东西,也要吃,不然会出人命。人吃东西会形成条件反射,唾液分泌加快,甚至看到好吃的,嘴里就开始流哈喇子。只是因为人看到了好吃的东西,进而给了大脑一个刺激的信号,大脑就开始活跃了,支配了口腔内的唾液分泌系统,形成了很多的唾液。这种条件反射原理已经被心理学家巴甫洛夫验证了,不过他是用狗做的实验,把狗的大脑一部分一部分地切除,观察狗看到食物之后的反应,最后得出条件反射理论,但那些狗已经被折腾得死去活来。

吃东西的时候不仅唾液分泌多了,而且泪腺也会分泌一定的黏液————就是人们常说的眼泪。鳄鱼的眼泪就是这么来的。有人说鳄鱼是一种颇具同情心的动物,因为它们吃小动物的时候会流眼泪。其实,这只是一种生理反应。食物对鳄鱼形成了神经刺激,让鳄鱼唾液分泌多了,同时眼泪也分泌多了,就会出现一边吃东西一边掉眼泪的现象,并不是同情心泛滥。有的人吃东西的时候,不仅唾液、眼泪分泌过多,而且眼泪还会流到鼻子里,让鼻子的黏液分泌过多————就是鼻涕分泌过多,一时间唾液与眼泪齐飞,鼻涕和手指共色了。

有人吃东西只为了温饱,不求玉食,还停留在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求的层面,当然,那些只是追求美食的人照样停留在生理需求层面,不一定能够有过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毕竟,食物本身就有一种满足生理必须的属性,而且人们会对食物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全凭人们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选择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只为了满足身体必须的营养供应。中学生在学校吃饭,大多不喜欢吃,因为大多数学校做的饭菜都是大锅菜,不能满足中学生对食物的多种选择,于是一部分学生偷着吃零食,不吃饭,以至于营养供应不足,上课的时候昏昏欲睡。而有的学生不管好吃不好吃,一概笑纳,把自己吃成了胖子,也就不愿意活动了,终于变得懒惰,上课也是昏昏欲睡。吃不饱精神萎靡不振,吃饱了就要“饱醉”————就是吃饱了犯困,像喝醉了一样。看来食物还真的让人无法理解,但看到和吃食物的时候却能给人一定的刺激,尤其是吃食物的时候,能让人的大脑皮层保持兴奋状态,黏液分泌过多,咀嚼和吞咽让人充满快感。或许,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嘴唇、舌头、喉咙在吃奶的年岁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生理快感,只要吃食物就会有快感,而这种快感的形成绝对是后天形成的潜意识反应,是受到大脑支配而起作用的。而大脑也是在食物的刺激之下产生支配人体器官的作用,进而让人体器官对食物充满快感。越是人们爱吃的食物就越是充满刺激和快感,这种美食的体验会让人兴奋,也会让人们为不断回归这种快感而寻找美食。看来,美食并非仅仅是美好的食物那么简单,而是对人体形成刺激的一种诱发物,一种可以化为人体营养的可食用的东西,但并非一种美食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人。毕竟众口难调,一种美食可能会让一些人认同,但很难让所有人认同。譬如,有人喜欢吃东坡肉,把东坡肉当作美食,有人见了东坡肉就恶心,一口也吃不下。不管喜欢吃东坡肉的还是不喜欢吃东坡肉的,都会对东坡肉形成一种刺激,或好或坏,都能让人兴奋起来。

倘若一个爱吃东坡肉的人饥饿难耐,要犯困,正好有人端上来一盘东坡肉,只要让他见了,他立刻就会兴奋不已,嘴里分泌粘液,眼睛里溢出泪水,干燥的鼻腔也就湿润了,要是让他吃,就更能形成一种强烈的刺激,让他产生美好的回忆了。这个时候,他肯定不会犯困。要是有人天生讨厌东坡肉,在困顿的时候遇到东坡肉,还是不忍吃下去,但也能形成一种刺激,只不过这种刺激是属于负面效应,要敬而远之,但也不会困顿下去了。

于是,基于这种刺激反应,有人在犯困的时候吃点东西,就会兴奋起来。如果过一会儿又犯困了,就又吃点小零食,形成持续刺激,也就能保持持续的精神焕发状态。学生可以在学习犯困的时候吃点东西补充营养,也能形成一定的刺激,让神经兴奋起来;办公室的人员萎靡不振的时候,可以吃点小零食,喝点咖啡、茶等东西,形成一种对大脑的持续刺激,提高办公效率。

由此可见,办公室准备一些小零食是有道理的,但不要吃得过多,以免发胖。

来源:铁剑帮帮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