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三伏排寒,灸一个穴位就够了

2021-07-20 16:45 来源: 健康界

来源/ 温暖中医

今天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说说艾灸。

眼下正是三伏天,也是艾灸的好时候。什么是艾灸?

有些朋友可能还不太了解什么是艾灸,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

艾灸是把艾绒卷成条状,点燃后,置于相应的穴位上,艾条燃烧的过程也就是施灸的过程。

那什么是艾绒呢?

艾绒的原材料是艾叶,每年的端午前后,把艾草收割回来,捋下艾叶,晒干,陈放,经过这一系列步骤,再把艾叶捣碎,得到的就是艾绒。

好的艾叶一定要存放三年以上,这样加工出来的艾绒火力更温和,更有穿透力,不容易损伤经络。古语就说了,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家里边常备点艾绒艾叶,平时有一些小病小痛了,关键时刻可以派上用场,甚至都不用去请大夫。

艾叶有什么作用呢?

艾叶可以温通经络,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材,还能祛寒除湿。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即使不作灸材,光是拿来泡脚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有位老阿婆,一遇冷关节就痛的厉害,这是经络骨骼被寒湿痹阻了,老人家又不爱吃药,就叫她回去抓上一把艾叶,放到锅里煮,煮开以后,用这个艾叶水泡脚,泡上十天半个月,寒湿一散掉,那痛就止住了。

艾灸以艾作灸材,最擅长治疗虚寒性疾病了。

三伏要排肾寒,这个是关键。

肾喜热恶寒,排肾寒也就等于是在强肾。

推荐穴位:肓俞穴

肓俞穴位于肚脐旁,左右各有一个,喜欢艾灸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神阙穴,神阙就是肚脐,平时艾灸的时候一定没少灸到,其实你在灸神阙的时候很有可能就连同旁边的肓俞穴一齐灸到了。

艾灸的时候找不准穴位怎么办?

真的不必太过于纠结穴位定位。艾灸它不像针刺,针刺需要精准的位置,而艾灸的火力是具有覆盖性的,所以只需要找到大概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找敏感点,有些敏感点按下去会痛,有些按下去会酸胀,有些按下去会有麻木的感觉,当身体出现这些反应的时候,这就代表找对了。

这个肓俞穴,如果你灸进去了,灸到位了,会感觉有一股暖流在体内缓缓流动,能够顺着双腿一直流到脚心,就像冲了个热水澡一样,这种感觉相当美妙。

坚持艾灸可以改善睡眠,缓解手脚冰凉,使人精力充沛。

排寒还有一个不错的穴位,膏肓穴。

成语“病入膏肓”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话说古时候有一个人得了重病,他听说有一位叫医缓的大夫医术了得,就连夜派人去请。医缓还没有请来,这人就做了个梦,梦见疾病变成了两个童子,这两个童子因为惧怕医缓,就商量着躲到“肓之上,膏之下”这个地方。果然,医缓一来,说:“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治不了了。”病入膏肓一词就这样慢慢流传开了。

膏肓穴很厉害,你想啊人体内的病气都想着往这个地方躲藏,能不厉害么?那么,反过来,如果把膏肓穴打通了,那是不是说可以把最底层的瘀血啊,寒湿啊等等不干净的东西都打出来?答案是肯定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更是对膏肓穴大加赞赏,说它“无所不治”。但是因为在背上,所处的位置又比较隐蔽,自己操作起来可能没那么方便,这里就不推荐大家艾灸了。

讲一个小方法,反拳捶脊。

用拳头或者经络锤沿着脊柱从上往下敲打,既能把膏肓穴振开,又能疏通背部气机,现代人老是坐着,坐久了以后背上的气机容易板结,用这个小方法一举两得。

三伏天这么热,不适合艾灸?

恰恰相反,三伏正是艾灸的好时候,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就是三伏这段时间,炎热的天气会导致毛孔开张,再一个,此时人的状态也是偏于散,偏于浮的,气血往外走的同时,疾病也慢慢隐藏不住,也要暴露出来,这个时候,只要稍稍借助艾火的力量,就能把潜伏在体内的邪气,尤其是寒邪,连根拔起。所以中医有时候就像耕田种地,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都要顺天而为。

三伏灸还有一个好处,叫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冬天高发的疾病放到夏天来治。

一说到冬病,基本上都和寒邪脱不了关系。比方说,上文提到的风湿关节痛,还有一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等等,在阳气旺盛的三伏天,借助天时,可以把滞留在体内的寒邪彻底赶出去。

虚寒体质的朋友,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去配穴,或者说没有充裕的时间,那就灸肓俞吧,每次15-20分钟,每周3-4次,足矣。

来源:健康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