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郑州“千年一遇”洪灾后这些疾病不得不防

疟疾:病症为“忽冷忽热”。疟疾可有数天到数月的潜伏期,发病时先经历10分钟至一小时的发冷期,全身发抖,牙齿打颤,紧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持续2~6小时,个别可能更长。高热后期开始出汗,遍及全身,大汉淋漓。2~3小时后体温降低,自此进入间歇期。疟疾由受染的按蚊叮咬传播。因此,洪灾期间请特别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流行性出血热: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起病急、发冷、高热,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同时患者有“酒醉貌”。流行性出血热治疗主要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猪,临床上发病突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
【防治要点】洪灾后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和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除此以外,要效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可点燃蚊香、电热蚊香片驱避蚊。
皮肤病及皮下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晋红中教授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加之气候温暖湿润,细菌滋生,蚊虫肆虐,且卫生条件差,皮肤瘙痒,红疹,水疱,局部感染和溃疡等情形多发,因此洪灾过后应谨防皮肤病。
浸渍性皮炎: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浸渍性皮炎要保持局部干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明矾溶液或3%~5%食盐溶液泡脚。感染严重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