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过饱,不欲极饥而饮是什么意思,了解下
2022-07-07 12:25 来源: 小李说健康
圣人曾经曰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道家养生先师葛洪则教育大家,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咱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阴阳转化的根基,在时刻提醒,凡事有度,过之则不及。就是吃饭喝水,也要节制。这些说法,是凭空想出来的,还是真能找到科学佐证呢?近日,发表在《柳叶刀》系列的《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的论文,给出了答案。咱们现在来聊要点。

食不过饱,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话来概括,就是热量限制。这种观点,在1935年时就学者提出过,提倡在不导致营养失衡的前提下,有规划地适量限制每天的总能量摄入。请注意要点,1是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2是适量,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形成习惯并坚持。

近些年来,热量限制的研究较多。咱们来举几个例子吧。2011年时,意大利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限制热量摄入,只给小鼠日常所需70%能量的饲料,能够激活与长寿相关的分子,鼠的认知和记忆能力更好,也不会得糖尿病;2011年时,荷兰学者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证实,每天仅摄入500千卡的热量,4个月后,受试者的心包脂肪量从39毫升降到了31毫升,心脏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时,英国学者对30例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8周的流质饮食,每天摄入600到700千卡热量,然后严格控制体重6个月,其中13例在没有服用任何降糖药的前提下,实现了糖尿病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