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桥"成了"致富桥" 边境小康村的群众笑了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有一个叫龙利村的抵边村寨,村寨与缅甸接壤,辖区边境线长1.7公里,全村59户村民的住宅、水田、林地均在国境线附近,被称为“极边第一村”。
龙利村北400米处有条百余米宽的打洛江,进出龙利村都要经过江上的“极边感恩第一桥”——龙利桥。大桥全长112米,两岸设置引道工程共1.47公里。
桥边矗立着一块木牌,上面有这样一句话:“龙利桥建成通行,解决了出行不便的‘难点’,打通了农特产品卖不出去的‘堵点’,消除了旅游发展的‘痛点’,圆了村民的‘通桥梦’。桥是连心桥,路是小康路,情是党恩情。”
这座“感恩桥”的故事,要从1996年讲起。

龙利村“感恩桥”。佐连江摄
举村搬迁守护边疆
龙利村最早并非建在边境沿线,如今的“极边第一村”,是全体村民共同作出一个伟大决定的结果。
1996年7月,打洛江突发洪水,淹没了龙利村村民世代居住的房屋,村民们决定整村搬迁。可供选择的搬迁方案有2个,一个是搬迁到集镇旁,另一个是搬迁到国界线附近。
当时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征询全体村民意见,大家经过商讨后,一致决定放弃条件更为优越的集镇生活,而是选择了条件较为艰苦的边境。1997年1月龙利村完成整体搬迁。
“谁都向往舒适的生活,但神圣国土需要人来守护。整村搬迁到国境线附近,与其说是龙利村村民对生活的选择,不如说是对自身职责的履行。虽然村民人数不多,但大家都一致认为,守边是边民的重要责任,不容推卸。”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介绍说。
村寨搬迁,党和政府下拨6万元的搬迁补助款。那个年代,对生活不富裕的村民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可是大家却一分没动。
为何?
原来,全体村民响应村党支部号召,主动将6万元补助款全部用于创办小学,用于孩子们的读书教育,并将国防、边防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从小培养和树立孩子爱国、爱家的情怀。

龙利村全景。佐连江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