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旮旯里刨出亿元大产业
本文转自:红河日报
红河县:
山旮旯里刨出亿元大产业


工人采摘沃柑
●通讯员 赵龙云 李泽女
钱保旭 文/图
本报讯 近年来,红河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土地流转一批、基础设施配套一批、产业结构调整一批、招商引资一批”的思路,孕育出以芒果、柑橘、人参果等为主的亿元农业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以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每到水果成熟季,红河福代纯天然原生态产业园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水果。据红河县天福源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员工张顺福介绍,近期到产业园采摘、品尝水果的人络绎不绝,一天要接待三四百人。
该产业园几年前曾是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利用率极低的荒山荒坡。“求变”不仅是红河县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和产业培植面临的新课题,也一度成为果农们发展水果种植的老大难问题。张顺福说:“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全是荒山荒坡,到处是杂草,种果树一天要浇好几次水。”
面对干热河谷缺水的实际,红河县整合高效节水、“一县一业”等项目补助资金,打好红河谷产业发展“农林水”政策组合拳,并启动实施农业灌溉重点项目工程,推动该县50万亩干热河谷生态保护和修复向纵深发展。
红河县天福源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的1600余亩芒果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年可采摘果实10个月的可喜成绩,这个曾经的山旮旯,如今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农业生态观光园。
该县红河谷50万亩生态保护与开发工程不仅衍生了农业生态观光园,也让更多干旱的荒凉河谷变成了四季水果飘香的花果山。在距离县城迤萨镇10公里的阿底坡村民小组,3000亩集中连片的反季节人参果长势喜人,时值花果管理期,工人们穿梭在地垄间悉心管理。去年,石林德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入驻红河县,并在阿底坡成功引种反季节人参果3000亩,公司通过采取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参与管理等方式促进脱贫户和周边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土地流转涉及阿底坡村民小组农户97户,公司植保阶段每天的用工量约100人,种植高峰期和摘果阶段每天用工量可达300余人,使规划区内全民共享红河谷50万亩绿色经济开发带产业发展成果。
时下,正值沃柑收获季节,在牛多乐万亩沃柑种植片区,连片种植的沃柑长势喜人,枝头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一派喜人的“甜蜜”丰收景象。果园里,工人们忙着采果、搬运、分拣、装箱、装车,工人侬艳梅说:“我在这个公司干了两年多,做摘果和包装工作,一天有150元的收入。”
去年,红河县热区发展水果种植21.5万亩,产量16.89万吨,产值7.8亿元;全县34家农业企业、公司累计用工7.87万余人次;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率达44.2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