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种”出了好日子
本文转自:汉中日报

本报记者 任芳 见习记者 梁逸晨
早春二月,佛坪县沙窝村的千亩山茱萸花竞相绽放,金黄色点染着山涧、沟壑、农舍,成为了一处独有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看着漫山遍野的山茱萸,心里说不出的高兴。”50多岁的沙窝村老支书段昌斌,与其他6名老党员上山,在海拔1200米的秦岭腹地,连片建成了1000亩山茱萸。山茱萸花点缀了整座荒凉的山头,也让他们两鬓如霜。
90年代,7位正值壮年的青年党员带头上山栽树。2002年响应国家保护山林生态政策,通过退耕还林,段昌斌连片整合了一大块闲置荒地,但却为种植什么而犯起了愁。
“既然是种树,那就种效益好的果树吧!”“山茱萸能挣钱哩!”“只要生态和发展能兼顾,种啥都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还是村支书段昌斌拍板栽植山茱萸。
很多村民觉得风险大,不敢尝试栽植。于是段昌斌他们7名党员,就带头上山种山茱萸,此后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守护山林的重任。一晃20多年过去了,由小规模到连片栽植,由泥巴小路到沥青观光小道,山茱萸在沙窝村扎下了根,也为村民带来了丰厚收益。
“前些年山茱萸市场价可以卖到250元一公斤。”老支书段昌斌说,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山茱萸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所以价格昂贵。九、十月份秋高气爽,游客们还会过来踏秋辞青,采摘山茱萸红果果,不少村民都念起了山茱萸“致富经”。
“通过山茱萸观光办农家乐,我家不仅脱了贫,还住进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看着游客纷纷涌入自己家的小院,村民代辉笑开了花。
但是,近几年山茱萸的价格跌到了五六十元一公斤,这让段昌斌有些担忧,如何稳定山茱萸收益,提高产业附加值?这是沙窝村村民的迫切需求,也成为了沙窝村村支书肖裕斌心头的一根刺。
“关键就在于延伸山茱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肖裕斌分析,一方面要统一收购,再运用机械加工,提高山茱萸初加工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要为当地群众提供稳定就业的平台和山茱萸销售渠道,满足部分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肖裕斌的想法正在一步步实现。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多方力量协作,一座山茱萸加工厂屹立在了沙窝村十公里外的长角坝镇教场坝村。清洗、杀青、烘干、选色……每到山茱萸果实成熟的季节,教场坝村山茱萸加工车间就忙得不可开交。经过加工,一箱箱色泽鲜红的山茱萸不仅运往北京同仁堂、汉王药业等国内知名药企,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特色的山茱萸品牌。
如今,全村600多口人,家家户户都种上了山茱萸,6500亩的“红果果”成为了群众致富的“金豆豆”。
沙窝村只是佛坪县山茱萸种植的一个缩影,作为山茱萸的最佳适生地之一,全县种植面积10万余亩,常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被称作“中国山茱萸之乡”。目前,该县通过不断培育延伸山茱萸产业链,大力开展“食药同源”试点工作,已推出投产山茱萸植物气泡饮、山茱萸酒、山茱萸酵素、山茱萸果脯等系列产品,让山茱萸产业迸发出新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