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千里沃野唱响“诗与远方”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初春时节,宿州大地,万物生发,繁忙一片。
村村铺通条条坦途、村头传来阵阵欢笑、农业大棚绿意盎然,万亩梨园硕果压枝……这是一片希望的沃野,更是一片绽放着美丽和诗意的生机之地。
看一组宿州数据:2022年,宿州市粮食总产457.95万吨,增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实现“十九连丰”;果蔬产量全省领先,砀山县常年水果种植面积70万亩,享有“世界梨都”“中国酥梨之乡”美誉。2022年全市水果产量231.3万吨,稳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水果产量50%以上;首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数量已达338家,全省第一;建成高标准农田692.5万亩,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一……被誉为“果海粮仓”的宿州稳稳起笔,在皖北大地勇挑“大梁”,农业“大市”向“强市”昂首跨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如今,走在乡村田野,幸福质朴的笑容在每一个宿州人脸上绽放。
农业有盼头:从“一业强”到“业业强”
安徽东方果园公司全封闭无菌化生产线上,新鲜运送来的草莓、胡萝卜等时蔬开启了一段“奇幻之旅”:经严格挑选、清洗、分切后进行二次清洗,再经杀菌、烘干、真空包装,就变成了可直接享用的果蔬脆冻干产品,保质期可长达9个月。

生产车间。人民网 王晓飞摄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要经历采购、运输、零售等诸多环节,加上随行就市,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囤积,最后烂在田里,农民“丰产不丰收”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
数年前,安徽东方果园公司负责人张仲君破题发展蔬菜精深加工,通过搭建砀山酥梨和黄桃、萧县胡萝卜、泗县草莓和山芋、埇桥区红薯等26个种植和初级加工基地,借力冷冻保鲜技术,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克服了季节性供应的难题,走向海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