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儿童身高标准“微调” 家长遭遇“成长”焦虑

2023-04-18 07:43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玉林日报

儿童身高标准“微调” 家长遭遇“成长”焦虑

□本报记者 黄兰萍

家长给孩子测量身高。

3月1日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开始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年龄或月龄的孩子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与之前临床使用的标准相比,大部分年龄段的身高标准有“微调”,这也引发了部分家长的“身高焦虑”。

多个年龄段身高标准“微调”

“身高标准的确定是随机抽取100个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的孩子由矮到高排队,‘P50’则意味着孩子的身高刚好在第50个,处于平均水平。”玉东新区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主治医生赵柏伟告诉记者。根据新标准,儿童身高处于P25至P75的,可为中等水平;如果身高值低于P3,则属于矮小水平,建议家长带孩子到生长发育门诊找原因;大于P97的,则属于高个子,远超同龄人的水平,但也要注意检查孩子是否有骨龄偏大的情况。

记者对比发现,以0岁新生儿为例,如果男婴身长为51厘米,女婴身长为50厘米,在新标准中属于“标准身高”,新标准的中位数则分别为51.2厘米、50.3厘米,分别增长了0.8厘米、0.6厘米。像这样的“微调”,在新标准中还有很多,以6岁女孩为例,此前标准的身高中位数是116.6厘米,新标准达到117.5厘米,增长了0.9厘米;6岁男孩此前标准的身高中位数是117.7厘米,新标准达到118.8厘米,增长了1.1厘米。

“‘新标准’更符合当今我国儿童自身的生长发育特征,也更方便大众了解孩子的身高、体重。”赵柏伟说,此前我国使用的《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定》是参照世卫组织5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制定。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儿童的生长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生长指标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因此,“新标准”的出台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必要过程。

盲目追求身高

小心掉入“陷阱”

记者走访玉东新区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发现,3月以来,因为身高问题看诊的孩子和家长有了明显增加。不少家长在看诊时,向医生询问了类似的问题:“我专门给他补充营养,为什么还是不见长个?”

赵柏伟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接诊的患者中也有因为饮食问题影响身高的,“不过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家长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近日,8岁的小莲(化名)到赵柏伟的门诊来看诊。孩子的母亲告诉赵医生:“孩子昨天反映,发现乳房开始肿大。”经过检查,小莲被诊断为性早熟。在问诊过程中,赵柏伟了解到,因为孩子身材矮小,家长买了两三种保健品,孩子服用了约一年时间。“盲目服用保健品,不仅对儿童身高没有帮助,还容易导致性早熟。”赵柏伟说,这样的案例在平时的接诊中遇到过不少。

“小孩即将6岁了,在幼儿园里跟同龄的孩子比起来,身材偏瘦小。”市民王先生说起自己孩子的身高问题,焦虑不已。上个星期,他带孩子去看医生,打算做个骨龄检测、生长激素之类的检查。医生检查之后,发现孩子的身高处于中下水平,也了解了孩子平时的饮食、作息、运动等情况,最后建议暂时不用做这些检查,先观察一段时间。同时,医生建议孩子在一日三餐之间加餐,并加大奶制品的摄入量;另外还要做到早睡。

“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身高,这样很容易产生焦虑。”赵柏伟说,家长应该放宽心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多运动的习惯,保证孩子饮食多样化,使孩子快乐地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