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淡水渔业发展新动能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科技育种+养殖改革
激活淡水渔业发展新动能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大的国家之一,总面积达1759.4万公顷,内陆淡水水域以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四大河流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有2800多个大小湖泊、5000多条大小河流以及众多的水库、池塘。
日前海南省发布的《加快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三年行动方案”中,对渔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诸多举措。其中,除了对海洋渔业提出“往深海走”之外,也对发展传统淡水养殖,提出“扶持引导中部市县开展淡水特色水产种苗繁育和养殖”“支持陆域集中连片养殖绿色发展”等一系列规划和举措。海南实施的众多手段对我国如何激活本土淡水渔业、保证优质动物蛋白供给提供了答案。

渔业育种科学研究持续进步
2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的产量一直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2/3左右,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1/3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随着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进步,我国水产养殖业逐渐摆脱了对野生种的依赖。鱼类新品种的培育,也极大促进了相关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鲫鱼和鲤鱼产量已从1983年的4.8万吨和8.6万吨增至2020年的274.9万吨和289.6万吨。鲤鱼、鲫鱼、罗非鱼、中国对虾、扇贝等已形成系列新品种,实现了品种更新换代。2022年,我国大约有550个水产养殖种类,其中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土著种约280个,引进种约80个,人工培育品种约200个。
分阶段来看,我国的水产种业经历了以捕捞天然苗种为主、以简单的人工繁殖苗种为主和遗传改良种应用逐步扩大的3个主要阶段。1958年“四大家鱼”人工繁殖以及成功进行海带自然光育苗,标志着我国水产种业进入第二阶段;以1991年原农业部启动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为标志,水产种业进入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为了把控新品种培育的源头,针对特定的养殖种类,遴选认定了一批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通过这些举措,基本形成了中国现代水产良种与种业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