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棚养虾 水里生“金”
蓝色恒温养殖棚下,饶平县汫洲镇东灶村农户康绍昌用网兜从池塘里捞出数十尾刚放进去20多天的虾苗,只见虾苗活蹦乱跳、体态饱满,长度有6厘米左右。“大棚下的高密度养殖成活率高,再过60天左右,这批南美白对虾就可以‘走’出大棚、‘游’向市场了。”看着这些亲手养出来的虾苗,康绍昌满脸笑意。
在如温室的大棚内开展高密度养殖,是汫洲镇探索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之路的实践。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采取这一新方式年产量可增产10倍。今年年初,对虾养殖首造产量达3.6万多斤,实现产值超100万元。
这一好消息,给汫洲镇带来了底气和信心。聚焦正在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该镇依托海洋资源优势,以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为目标,以东灶村为试点建设现代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致力推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村集体和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南方日报记者 杨可 通讯员 洪志滨 饶宣
寻求转型▶▷
多方筹资建设基地
汫洲镇地处饶平沿海,有较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位于汫洲镇东北部的东灶村以水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本地池塘有1500亩、外租池塘有5000亩。在过去,这里的村民多从事池塘养殖,养殖方式为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混养。
“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粗放,效益低下,村民收入低。”饶平县汫洲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刘智勇说,工作队经过调查了解到,每亩普通池塘养殖年纯利润约4000元,以每个养殖户养殖10亩计,年收入4万元,仅相当于普通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其中,南美白对虾由于是在普通池塘露天养殖,受天气影响很大,整体养殖成活率不到四成,养殖情况并不乐观。“这种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亟需转型升级。”
转向何方,如何升级?当地镇委、镇政府及东灶村委会与工作队多次磋商探讨,形成了一个共识:寻求产业转型,实现高产、高质、高效,必须改变东灶村落后的产业模式,走科技兴农、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