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包袱为财富 实现三大效应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邹城市太平镇积极探索塌陷地水治理模式
化包袱为财富 实现三大效应□徐庆存
近年来,邹城市太平镇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有效、现代农业创效、压煤村庄搬迁”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实施以采煤塌陷地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心”工程,实现塌陷地治理产业化和生态改善、农户受益、地企共赢良性发展,昔日一片片塌陷地变成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加快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黑色变绿色,生态效应显现
太平镇首创生物链治水饵料系数理论体系,依托靶向养殖保障系统,保证净水生物珍珠蚌一直处于良性滤食净水状态,每万亩年可处理50万头猪等量级规模的畜禽养殖粪污,填补了全省珍珠养殖治水技术空白。
目前,塌陷地水域水质由劣Ⅴ类变为地表Ⅲ类,COD、氨氮等指标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维管植物由原来的不到200种发展到400种,鸟类由原来的75种增加到16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3种,国际濒危鸟类7种。
治理兼发展,经济效应突出
联合兖矿集团引入浙江清湖集团,太平镇发展靶向珍珠养殖项目,投资近10亿元,已完成2000亩、31个塌陷区池塘建设,挂养河蚌150万只,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达600万元。同时,太平镇还盘活禁养的网箱养鱼水体,不断延伸珍珠产品产业链条,形成有“珠光宝气”产业特色的“珍珠岛”。利用原有的食用菌种植优势和塌陷区治理后的土地,建成7家食用菌种植加工规模企业,形成了一条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全镇种植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日产400余吨,年产值可达10亿元,吸纳本地就业4000余人,有力带动村集体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
搬迁亦安居,示范效应强劲
太平镇将1143.6公顷塌陷地范围内11个村庄搬迁至山东省示范社区——幸福新城,配套建设了服务设施,实现水、电、路、燃气、暖气等“八通”,社区全部实现绿化、亮化、雨污分流、垃圾分类,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以靶向珍珠养殖项目为核心,太平镇建设“渔樵耕读”田园综合体和济宁都市区“绿心”项目,提供12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增收3000余元,每亩每年创收近3万元。太平镇在采煤塌陷地治理上的探索创新,有效解决了矿区历史遗留的百姓居住环境恶劣问题,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为全国塌陷地及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可推广复制的“太平模式”,受到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第二批)发文推广,荣获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