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这个村书记这么干!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孙德平在大棚里为村民指导种植技术。
“俺们村现在过上好日子啦!真的多亏了孙书记啊!”
“孙书记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书记!”
在济阳区回河街道郑大箔村百姓们眼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带领着村民们发家致富;他,让村里的老人安度晚年。他就是百姓口中的“好书记”——郑大箔村党支部书记孙德平。
作为村庄发展的带头人,孙德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俯下身子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忙碌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这样干……
党建引领 产业振兴谋发展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产业振兴发展之路,孙德平也不例外,他积极推动党支部领办蔬菜种植合作社,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西红柿大棚种植,不断创新方式促进西红柿大棚提质增效,努力做优西红柿大棚种植产业。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全村已建成大棚127个,种植西红柿面积350余亩,年产量达到180多万公斤。面对一片红火的发展前景,孙德平义务担当起郑大箔村西红柿的推销员,积极联系济阳区委宣传部、济阳区文旅局等部门,为该村西红柿采摘、水果西红柿推广奔走宣传。在促进该村西红柿卖出更好价格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打响了回河西红柿的知名度。在他的带领下,郑大箔村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市级五星级党组织、市级绿化示范村、市级法治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以身作则 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孙德平心系群众,在发现村内雨水天气过后沟渠堵塞导致部分大棚排水不畅后,他第一时间雇用挖掘机疏浚淤泥、埋设排水管道。
在施工过程中,孙德平发现仅靠机械无法将管道铺设在指定
位置后,他没有一丝犹豫,穿着衣服跳进齐腰深的沟水里,扶住
管道协助施工作业。在管道铺设完毕后,他已经在水里泡了
一个多小时,此时身上汗水泥水交织在一起。也有不少人问他为啥亲自下去干,雇个人不就行了。他擦了一把汗说:“我自己能顺手干的事,就不再花村集体的钱去雇人了。”
这只是孙德平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谈到此,他仍表示不值得宣传什么。“如果不及时疏通排水沟,极端天气大棚作物就有隐患。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是我作为基层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村内老少爷们儿满意,自己苦点儿累点儿没啥。”孙德平说。
在孙德平的努力下,“车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的美丽宜居村庄风光成为郑大箔村的一道靓丽风景。在最近一次回河街道人大代表接待会上,孙德平有感而发:“一个好干部应该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站得出来、豁得出去,能够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孙德平和村“两委”一起带领村民抓党建、谋发展、促振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本报记者 张群 通讯员 柏远芳 张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