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推动辽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本文转自:中国改革报
□ 吴智鹏
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重点,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可解决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22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8975.1亿元,同比增长2.1%。第一产业保持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484.5万吨,水果产量增长2.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3%。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597.6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处于恢复中,增加值为11755.8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总体平稳,增加值为14621.7亿元,增长3.4%。
值得关注的是,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进而实现产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短板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辽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短板制约因素。
资金瓶颈。农业项目的特点是回报率低、收效慢、投入大,投资者的积极性容易因此受到影响,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投放更倾向于优质企业。
人才瓶颈。乡村产业发展中缺少高级经营人才,从业人员的观念较为落后,影响了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产业升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产业发展潜力不足,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创新能力,如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少良好的创新环境、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
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多样化,还要有特色,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辽宁的一些扶贫产业是依托地方的农副产品进行的,产品种类相似,产业发展雷同,这种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市场出现饱和,使得产品价格较低,产业无法持续发展。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辽宁在发展乡村产业时要注重质量,将生态、生活、生产有效结合,以产业引领乡村振兴,拓宽农民的收入。辽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资金、人才是基本要素,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资金方面,强化金融服务,政府要重点支持涉农领域,金融机构要尽可能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于涉农的企业可开展多方面的融资;人才方面,当地的组织部门要利用政策吸引高层次的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畅通下乡通道,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办企业。
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离不开产业发展。一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辽宁可大力发展水果、食用菌、海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要实现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乡村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善于利用政策引导,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打造生态绿色产业园,培育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保证乡村产业结构的多样化,降低乡村经济面临的市场风险。
延长产业链条,避免产业单一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解决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发展农产品产业体系时,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加以完善,让供应链得以贯通,要发展新业态,提升产业链;在农产品生产体系上,要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提升农产品发展效率;在乡村基础产业上,走农场发展、农业观光的路线,将畜牧业、水产养殖、粮食种植结合,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产业,避免单一发展后劲不足。最后,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拓宽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走集群式发展路线。
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动能。虽然辽宁的乡村产业发展较为稳定,但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缺少足够的创新力。针对这一情况,可加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在粮食生产、浇水灌溉、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安装高性能农业设备等方面开展技术集成推广工作。在发展产业时,与高校、科技公司合作,引入专业的科技人才,为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辽宁也可依托乡村优势,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此增加服务产业的科技含量。通过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动能,推动实现辽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