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滩 今日米粮川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改土
昔日盐碱滩今日米粮川
“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这是过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地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农民面对盐碱地束手无策时的无奈感叹。
地处黄河最北端的五原县因水而兴,但受气候因素、灌排设施、耕种方式等影响,形成了123万亩盐碱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3.4%。
2009年以来,五原县与多家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合作研究攻关,积极探索治理模式,逐步完善治理思路,如今已治理完成40万亩盐碱地。2018年,五原县实施的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取得巨大成效。通过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采取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改良,曾经的5万亩“盐碱白”披上了“生态绿”,示范区粮食亩均增产15%以上。
五原县荣丰办事处荣义村的王成林是盐碱地改良的受益者。“以前我们这里盐碱化严重,什么也种不成,种了出苗率也不高,经过改良以后,效果非常显著,每亩平均增产150斤至200斤左右。”他表示。
“过去,提起盐碱地治理,就是改良,现在是‘留、用、改’结合,注重遵循客观规律,强调绿色生态。”五原县现代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说,得益于黄河水灌溉,五原县土地特别肥沃,但常年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灌溉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次生盐碱化以及农业面源污染。
面对盐碱地,如何用绿色生态的办法“改”?五原县探索出了一条“生态路”。五原县水利局党组成员邬庚宝介绍,河套灌区全年农业灌溉引黄用水量约40.4亿立方米,其中五原县9亿立方米,用水指标分配到乡、村、组、户,“拧紧农业灌溉水龙头,也就解开了次生盐碱化的症结。”
结合盐碱地及中低产田改造,2018年起巴彦淖尔市已在河套灌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309.26万亩,累计减少化肥用量2.46万吨,实施以盐碱地改良为重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32万亩。
据了解,2020年至2022年,内蒙古连续3年在6个旗县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12.2万亩,取得了“双降双提一增长”的效果(耕地土壤pH降低,全盐含量降低,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粮食增产率达25%左右),农民土地流转价格亩均增长200—500元。目前,全区已形成9套分区域、分作物、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制定了11项耐盐碱作物(牧草)高产栽培、土壤改良等地方标准,筛选出13个适宜不同区域的耐盐碱作物品种。
今年,内蒙古将在3年试点的基础上,继续选择10个旗县实施10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每亩投入800元,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适应性种植和动态利用,实施以生物改良、耐盐碱作物种植为主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打造10个万亩“作物(品种)+”盐碱地综合利用增产示范典型,以示范促推广,辐射带动盐碱地综合利用80—100万亩,预计辐射区每年可增粮约10万吨。
“从‘点上发力’到‘面上开花’,内蒙古的盐碱地改造正在全面推进,今年还将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发展规划。”内蒙古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林立龙表示,内蒙古将进一步扩大示范县范围,通过耐盐碱作物种子培育和品种鉴选、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及产业结构优化,拓展盐碱地适宜作物播种面积,发展精深加工,推进农牧业产业链培育和价值链提升,带动产业规模化经营,打造盐碱地产品品牌,以期实现农业增收、企业增利、种养增效的多赢效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