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平日里进补的人越来越多,加之日前非典疫情的流行,以企进补中药来增强免疫力的人比比皆是。殊不知,补药也是药,“是药三分毒”,如药不对证,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中药的滋补不外乎与调整机体的虚弱有关,如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气虚补气、血虚补血。其主要作用和适应证为:对于邪盛正虚的病人,以祛邪为主,配以补益药,能扶正祛邪战胜疾病。对于久病体虚而无实邪的病人,能辅助机体康复。因此补益药在临床应用上有其积极的意义,而不是消极地用于“延年益寿”。相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体健康的正常人,补益药反而能引起不适。
补阳药或称助阳药(如鹿茸),主治阳虚病证,具有助肾阳、益心阳、补脾阳的功能,用于畏寒、肢冷、阳痿、遗精、遗尿,也用于脾阳虚弱的泄泻、食欲不振等。应用不当,有助火劫阴之弊,凡有阴虚火旺症状者,应慎用。
补阴药或称滋阴药(如沙参、天门冬、麦门冬、女贞子、龟板等),主治阴虚病证,用以滋补肺阴、肾阴、肝阴等,用于津少口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遗精、眩晕、两眼干涩、舌苔少、舌质红绛等。但补阴药大多甘寒滋腻,应用不当可造成痰湿内阻、胸闷食少、便溏腹胀之症。
补气药或称益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主治气虚病证,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作用,用于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脱肛、浮肿、动则气喘、出虚汗等。应用不当,有时可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
补血药或称养血药(如熟地、阿胶、当归等),主治血虚病证,具有补血的功能,用于各种原因的阴血亏损证,但补血药多较黏腻,应用不当可引起食欲不振、完谷不化之症。
因此,补药不能滥用,必须经过认真的辨证,根据不同病证适当地配伍,方可用于病人,否则必然事与愿违。
中医认为,正常人阴阳气血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无故进补,必然导致阴阳气血的失调,正常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因而形成疾病。因此,运用补药时必须谨慎地辨证选用,最好请教医师,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各种补剂,才是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