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陈良安教授:“温柔”的癌症不“沉默”,肺原位癌应对须更谨慎

2021-06-21 11:38 来源: 医师报

融媒体记者 凤凤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良安教授对2021WHO肺腺癌新分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陈教授介绍,在过去的20年中,肺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过程已经被几个突破性的发现所改变。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区分、从基因测序到标准化分子诊断的分子病理学发展,以及免疫治疗方面的突破,使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精准肿瘤组织学分类成为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陈良安教授

2021年3月,WHO推出了肺腺癌新分类,该版本最大更新在于将肺原位腺癌剔除出肺恶性肿瘤的范畴,定义肺原位癌和腺瘤样不典型增生属于腺体前驱病变。陈教授介绍,与2015版相比,2021版将浸润前病变改为腺体前驱病变,而两者定义均为“异常细胞未突破基底膜”,尽管名称不同,却无本质变化。

难道只是个文字游戏?“原位癌”仍是原来的“原位癌”?其实也不尽然,陈教授介绍,2021版对于原位癌,细胞类型多为非黏液性,但很少为黏液性,核异型性不明显,细胞壁间隔增生是常见的,特别是在非黏液腺原位癌中,相关描述较2015版更为细致。2021版还强调了小标本细胞学对原位腺癌(AIS)诊断的局限性,需将手术切除的完整标本用于诊断等。

那原位癌到底是不是癌?陈教授表示,其实根据肺原位癌病理特征、生物学特征、驱动基因突变和其他基因表达特征、临床及影像特征以及其自然进程和异质性,可以认为原位癌是“温柔”的癌症。可动态随访,若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100%,但如始终不予处理,AIS可进展为微浸润腺癌,甚至浸润性腺癌,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可见,AIS虽不是癌,却也不可单纯地归为良性病变。陈教授表示,新分型下,临床医生更应谨慎思考和对待AIS的手术切除,如能规律随访,“静观其变”也无不可。另外,当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微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理念,以及立体定向放疗、粒子束疗法等精准放疗手段未来也可能成为一种选择,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医师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