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刘兆辉:研究农民最需要的技术

2023-05-09 09:56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张春宇

种小麦要追加施肥一次到两次,水稻要三次,玉米也要追一次。如何让农民只要施一次肥,就可以达到增产省工的效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兆辉及团队致力于研究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

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刘兆辉一直从事植物营养与土壤改良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在作物养分供需匹配理论、新型肥料研发、土壤改良与培肥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一定要为生产服务。刘兆辉在寻找研究课题时,定期与各地乡镇的农技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深入田间地头,与种粮大户和试验田的农户交流。“只有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才能了解到他们最迫切、最需要、最真实的技术需求。”

把化肥和微生物复合在一起,发挥两者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是科学家和农民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化肥盐指数高,与微生物混合后,如何保持微生物存活是世界性难题。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刘兆辉组建团队,与高校企业合作,研制出材料、制备工艺等众多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60多件,成功研发出划时代的高养分高活性化肥生物复合肥。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外400多家肥料企业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4.6亿元。

“这个项目是从1998年开始的,但筛选微生物菌株方面,我们至今已经持续努力了30多年。”刘兆辉说,因为农作物生长周期等限制,许多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时间跨度都在十年以上。

刘兆辉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他组建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施肥与环境风险管控创新团队专门从事新型肥料创制、作物高效施肥与环境风险管控三个方向的研究,目前拥有20名科研骨干,平均年龄不到40岁。

如今,60多岁的刘兆辉又将攻关重心放在了如何通过施用肥料等途径将盐碱地、酸性土壤等低产土壤转变为高产田上。坚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刘兆辉等农业科技领域研究人员心中一生的坚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