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胆石症的分类和症状
本文转自:皖西日报 赵峰
胆石症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
胆石按照其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三类,一、胆固醇结石。组成成分以胆固醇为主,含量占80%以上,呈白黄、灰黄或黄色,形状和大小不一,小者如沙砾,大者直径达数厘米。呈多面体圆形或椭圆形,质硬,表面多光滑,剖面呈放射性条纹状,X线检查多不显影。80%的胆固醇结石位于胆囊内。二、胆色素结石。含胆色素为主,呈棕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大小不一。可呈粒状、长条状甚至铸管状,质地松软,易碎,一般为多发。剖面呈层状,可有或无核心。松软不成形的胆色素结石形似泥沙,又称泥沙样结石,主要发生于胆管内,常与胆道感染有关。三、混合性结石。由胆红素、胆固醇、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根据其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剖面呈层状,有的为中心呈放射状而外周成层状。因含钙盐较多,X线检查可显影。混合性结石约60%发生在胆囊内,40%在胆管内。
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高于胆管结石,胆固醇结石多于胆色素结石。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本病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常见,尤以经产妇或服用避孕药者常见,男女之比约为1:3,但随着年龄增长,其性别差异减少。老年人中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因素所致。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此外,经常不吃早餐,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汁内胆汁淤积也利于结石形成。
约20%—40%的胆囊结石病人临床表现为终身无症状,而在其他检查或手术时偶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也可以表现为胆绞痛或急、慢性胆囊炎。症状出现与否和结石的大小,部位是否合并感染、梗阻及胆囊的功能有关。有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三类,一、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大多数病人仅在进食后,特别是进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伴嗳气、呃逆等,常被误诊为“胃病”。二、胆绞痛是其典型表现:当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或在睡眠时体位改变,结石移位并嵌顿于胆囊颈部,胆囊排空胆汁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发生绞痛,疼痛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呈阵发性,可向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多伴有恶心呕吐。三、其他:1、小的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并停留于胆总管内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如导致胆总管梗阻可出现黄疸。2、进入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可引起损伤或嵌顿于壶腹部引起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3、因结石压迫可导致胆囊十二指肠瘘,结石可经胆囊排至小肠,引起肠梗阻,称为结石性肠梗阻。4、结石及炎症的反复刺激可诱发的胆囊癌变。后两者发生率低。
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即可确诊。B超具有无创伤、无辐射、价格低的特点,正确诊断率在96%以上,是首选方法。胆囊结石在超声图像中表现为强回声伴声影,并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如果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则会使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水肿增厚。CT、磁共振虽也可显示胆囊结石,但价格昂贵,不宜常规采用。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效果确切。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认为不需立即行胆囊切除,只需观察和随诊。但有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考虑手术。1、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2、结石直径超过2—3cm;3、合并瓷化胆囊;4、合并糖尿病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5、有心肺功能障碍者。因后两种情况一旦急性发作或发生并发症而被迫施行急诊手术时,危险性远较择期性手术大。
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广泛开展,其特点是切口小,恢复快,患者体验好。对于老年人、有严重心血管疾患等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可考虑溶石疗法。鹅脱氧胆酸和熊脱氧胆酸对胆固醇结石有一定效果,但此药有肝毒性,反应大,服药时间长,价格昂贵且停药后结石易复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