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科技小院里的“编外农民”

2023-06-06 03:25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一场青春与农业的双向奔赴——

科技小院里的“编外农民”

□本报记者 刘志贤

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由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科技小院”创新了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火热的内蒙古大地上,一个个农科学子驻扎在农村牧区的科技小院,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希望的田野;一块块广袤的田野,也给予农科学子们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这是一场青春与农业的双向奔赴!

广大农科学子牢记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让小经济作物写好增收“大文章”

最近,在内蒙古土右旗甘露子科技小院,今春播种的从甘肃、重庆等12个地区引进的甘露子种籽,已长出了嫩绿的幼苗,50余亩的示范田是小院建设全国甘露子种质资源库的重要支撑。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孙文秀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们,细致入微观察照料这些田地。

去年11月,这个位于包头市土右旗西老藏营村的甘露子科技小院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团队的干劲儿倍增!甘露子是人们常说的地梨,西老藏营村已经有70多年的地梨种植历史,但是多年来仅销售初级农产品,农民收入微薄。科技小院“一手托两家”,因地制宜开展科普、培训、研究工作,实现甘露子种植的增产增收,同时通过食品加工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通甘露子种植加工全产业链。

黄欢是孙文秀团队的在读博士生,也是小院成长的见证者。去年3月,疫情原因学校没有开学,在家的黄欢接到老师电话,土右旗甘露子产业存在加工难的问题,邀请她一起来攻克难题,她毫不犹豫拖着一个大皮箱就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家中来到土右旗。虽然前期也做好了条件艰苦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到了科技小院,她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当我和师妹跟着老师第一次来到小院时,偌大的院子里空空荡荡,只有两排平房和一个小作坊式的酱菜加工厂。工厂几乎没什么先进设备,院里的露天土坑是蔬菜初腌贮存地点,缸里腌着一些泡菜都起了一层白膜。”黄欢一头雾水,这个简陋空旷的小院如何能跟科技产生关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