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宜“养肾防寒”
发布日期:2014-01-08
小寒是24个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今年的小寒是5日。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觉到阳气的生长而鸣叫。1月7日已进入小寒第三天,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博士后李东涛提醒,小寒宜“养肾防寒”。
冷在三九,养肾防寒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民间有“冷在三九”之说,而今年“三九”恰在小寒节气内,可见小寒之冷,因此又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时节之所以寒冷,是因为强冷空气及寒潮冷峰活动频繁,容易造成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人们往往难以适应而感染呼吸道疾病等病症。”
李东涛说,面对极寒天气,日常养生保健工作绝不容忽视。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也就是说冬季时节养阴养肾、防寒平阳是关键。“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
李东涛提醒,小寒节气期间,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冬季还应该比以往更加重视养生,如坚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冬季活动要慢行,每天早睡晚起,尤其不要忽冷忽热等,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中谈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所以小寒节气后,更要注意养肾。
药食同源补肾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食物有很多实际上也是中药,比如山药、枸杞、核桃、芝麻等。平时也可以多食一些炖羊肉、鸡汤、鸭肉等一类温肾补肾的食物。”中医还认为五谷可以补肾,历代养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饮食,需要以“五谷为充,五果为养”,也就是说人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主食和蔬菜水果。
李东涛说,主食摄入不足,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气不足;五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因可生吃可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所以经常食用,可辅助五谷使人体获得更全面的营养。因此,平时适当摄入一些益肾、养血的食物,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们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防寒,如牛肉、羊肉、韭菜、大枣、鱼肉、豆制品和鸡肉等。晚上可以用陈皮、生姜等煮热水泡脚,也有助于抵御冬寒对人体的侵袭。小寒节气后的进补应以温补为宜。不能毫无章法地乱补,合理进补才能及时补充气血、防寒保暖,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运动可以御寒
民间有“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的说法。李东涛说,冬季尤其是小寒后天气寒冷的时节,最为重要的还是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户外活动,能强身健体、增强身体御寒能力。
“不同的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时也应注意适当的方法。在干冷的寒季,宜多进行户外运动,如广场操、太极拳、慢跑、跳绳、踢毽子等,以保持人体的体温、体力及正气。运动可以多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多晒晒太阳还可以促进身体对食物中钙的吸收。”
运动还可以排解压力。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出门前和睡前忌洗头
由于白天工作繁忙,很多人喜欢晚上洗头或在早晨出门前洗头,但头发未干就睡觉或出门受冷风吹,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时下寒冷节气头部特别容易受寒,寒又为百病之源,长期积累寒气,特别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刚洗完头后,头发没干,甚至还在滴水,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外出或者睡觉,头部的毛孔开放着,很容易遭受风寒,轻者也会患上感冒头痛。不充分擦干头发的话,湿气会滞留于头皮,长期如此,会导致气滞血淤,经络阻闭。如果在冬天,寒湿交加,更是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若经常如此,还可能导致头痛、颈腰背痛,大小关节的疼痛,甚至肌肉的麻痹,引发一些妇科疾病。
如果您有晚上或早晨洗头的习惯,一定要注意时间提前量大些,然后擦干头发,让头发干透再睡或者出门,以避免寒邪和湿气乘虚而入,确保身体健康。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