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生热潮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如何能快速简捷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通过中医的望诊,“察颜观色”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内容丰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如何通过“望面色”来了解自己身体给出的一些信号。
面部色泽反映脏腑状况
望面色,主要是望面部皮肤的颜色和面部皮肤的光泽。皮肤的颜色可以分为青、黄、赤、白、黑五种,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便可显露相应的异常颜色。而皮肤的光泽则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含蓄明润的,这是针对黄种人肤色而言的。面色的偏向,往往可以体现某些疾病以及身体体质的不同。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不同的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会不同,这里称为主色。比如白种人,生来肤色偏白,这属于个体素质,是正常的面色。同时,面色还会随着四季改变而有相应的细微变化。比如春季面色可稍青,夏季面色会偏红,而冬季面色偏黑。不管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的,抓住这一点,便可大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如人们常说的“气色不好”,也就是指面色失去了明润含蓄的颜色和光泽。
观察面色要求光线充足,充分暴露,排除假象。所以不能在夜间观察,因为会受到光线的干扰。
五种面色对应五脏功能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五色对应五脏的理论,即脾主色黄、肺主色白、心主色赤、肝主色青、肾主色黑。例如,面色偏黄的人多有脾胃运化不佳,也就是常说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好。面色偏白的人肺功能可能欠佳,但这里所述及的肺,并不等同于西医呼吸系统的疾患。关于五色对于五脏,后人又归纳总结出了五色主病更具体的内容。
1、面色白,主虚证,脱证,寒证。
面色偏白的人如果再加上头发枯槁没有光泽,往往多属血虚体质;如果过白,就可能有贫血,最好去医院系统检查。这类人平时可多食些大枣、阿胶等补血的食物。
2、面色黄,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的人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表现为食欲不佳,或者饭后腹胀等。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会有面部容易出油,或者大便粘滞不爽、口气重等表现。如果出现面目俱黄,则为黄疸病,此时当及时就医。这种面色的人平时可多食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米、砂仁、淮山药、红豆等。
3、面色赤,主热症,虚阳上浮。
比如肺结核病人,午后两颧潮红。中医认为红色也与心有关,所以脸发红的人要警惕心血管病。这类人可多食葡萄、柠檬、芹菜等,平素做饭时可多放些生姜、大蒜之类的调味品。
4、面色青,主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惊风。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肝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面色青的人如果加上性格暴躁,则应当注意自己的血压、血脂等问题。这类人要注意调畅情志,可多食雪梨、木瓜和青橘等水果。
5、面色黑,主肾虚,寒证,水饮,血淤。
有些人房事过度,便会显现出面色偏黑、肤色不均、黯淡无华,和正常人肤色黑是不同的。这时,可通过进食一些补肾的食物来调理,如枸杞、韭菜、狗肉等。大部分慢性肾病病人后期面色发灰、发黑,提示病情较重。
面部五个部位代表五个脏腑
除了观察整体的面色变化,古人还将面部划分各个区域,以此对应身体五脏。最早的面部区域划分出自《黄帝内经》的明堂藩蔽图。王鸿谟教授的《脸色中的疾病信号》,对面部区域作了如下五脏划分。
1、心脏病色看两眼间
两眼间过红是心火太盛,会引起心烦、失眠,甚至精神失常;出现了青紫色,表示有血淤,可能是由冠心病导致的。
2、肝脏病色看鼻梁
鼻梁骨最高的点如果发红,可能是肝火偏盛,表现为易怒、眼睛发红、月经增多等;出现青黑色,可能是肝硬化或肝癌等。胆色、胰色看鼻梁两旁。肝色的右边是胆色,这里淡白无华,会气短乏力,容易惊恐;发红通常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颜色晦暗或呈灰褐色,可能是有蛔虫。肝色左边是胰色,这里气色苍白是胰腺虚寒,女性易出现腰腹酸沉;颜色青黄是胰胃不和,多表现为厌食、反酸。
3、脾脏病色看鼻头
如果发红是脾胃有热证,就是特别能吃,吃完一会儿就饿;发紫是气虚;发青是气滞血瘀。胃色看鼻翼,此处及两侧如果淡白无华,是消化功能减退的征兆,多半会厌食、饭后腹胀。颜色淡红干燥是胃部津液不足,通常会口干唇裂、大便干燥;颜色过红是胃火亢盛,出现口臭和牙龈肿痛。
4、肾脏病色看两颊
这里不怕灰黑就怕娇艳。明亮、润泽、含蓄的淡灰色出现在肾色部,是健康的表现,如若出现胭脂般娇艳的红色,说明已经病重。
5、子宫、前列腺病色看人中
此处变白,是血虚、气虚;变黄是脾虚;变红是有热证,女性多有宫颈糜烂,男性则是前列腺炎;变青或黑是寒证,会有剧痛和癌症。
面色的望诊虽然简单、直观,但相不独断,面诊所观察到的局部异常信号还需与其他表现互相参合,整体评价,即四诊合参,绝不能以望诊代替四诊。
(来源:健康报)
(作者:周鸿图 覃钰涯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