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活过百岁,堪称生命的奇迹,家庭的吉兆。那么,如何才能攀登百岁寿星的殿堂呢?已经连续三年荣登“上海市十大女寿星”宝座的吴淑和的回答是:家和出寿星,仁爱能长寿。她曾写过一首《水仙咏》的诗:“绰约丰姿淡雅妆,冰肌玉骨吐芬芳。廉洁清高信可仰,一尘不染度时光。”从中也透露出自己养生的秘诀。
吴淑和,女,生于1905年,今年已110岁了。老人出生于晚清的一个官僚家庭,祖父为清同治进士,曾官居一品,晚年因不满朝庭腐败,称病辞职,归隐故里。吴淑和作为家中长房长孙女,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祖父宠爱,熟读国学经典,喜好诗词,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家庭开明,她还受过英语的启蒙教育,可说是一个大家闺秀。25岁时,和震旦大学老师庞伯龙结婚,婚后育有8个儿女,她克勤克俭,相夫教子,使8个子女全都从名牌大学毕业,从事科技、教育、经济工作,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老人居住于老式石库门中,弄堂里搭着脚手架,正在装修,不过走进老寿星居住的二楼,房间收拾得有条不紊,整齐清洁。因为老慢支的原因,老人正躺在床上,面容清瘦,看到有人进来,微笑着点头。阿姨告诉我们说:老人胃口不是很好,但脑子依然清晰,我有时讲她几句,她会说:你不要生气么,我有缺点你指出来,我会改的。
常言道:仁者长寿。这是有道理的。吴淑和知书达理,心地善良,从不与人争执。八个子女大学毕业后,全部分配在外地,她对此没有一点怨言,反而认为这是国家用得着她的子女,是我的光荣和骄傲。她平时喜欢读书看报,每天晚上当孩子们睡下了,她用纸糊的灯罩遮住光线,看书到深夜。她的子女至今都说:“母亲阅读时专注的眼神,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个子女的脑中。”每次吃饭,她给孩子们盛好饭,分好菜,而她自己总是最后吃。有时桌上没有菜了,她就在剩汤中加一勺酱油,和着下饭,或伴一匙猪油,算是“大菜”了。她教育子女对人要宽容大度,“要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她自己在家庭中更是表率,当年她家是大家庭,共有20口人,她作为长房长媳,协助当家的姑母打理家政,用她的贤淑宽厚,吃苦耐劳,引领着大家庭相互帮助,和睦相处。从而养成了全家子女孝敬长辈、兄弟姐妹互相帮助的好家风。
老人一生注意作息有规律,饮食讲营养。晚年也是如此。她每天早上5—6点起床,午后会睡个午觉,每次约一个小时,醒来后就洗个脚,晚上约9—10点钟睡觉。她的饮食注意营养,少食多餐:早餐是吃麦片、牛奶和一个鸽蛋;9点左右喝一碗百合汤或枣子汤,滋润肠胃,补充营养;午餐是软食,大多是稀饭或包子;午睡后再喝一碗藕粉;晚餐和午餐差不多。一天总要吃五六次。
盛世多人瑞,家和出寿星。老人长寿离不开子女的子女关心和孝顺。吴淑和全家上下都很关心她,八个子女虽在外地,但惦记着母亲养老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为母亲觅得一位能干的保姆,日夜照护。近年在大学任教的老七夫妇迁回上海,他们虽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但为了照顾老人,老七还是和母亲住在一起。其他子女也是“常回家看看”。老大已是八十有余,还经常从杭州赶来看望老人;春节时,保姆要回家,远在外地的老三、老五轮番到上海陪伴老母亲过年。老人105岁时,50多个子孙从国内外聚集到她身边,更有趣的是远在美国休斯顿的老八和西安的老二、北京的老三、老五、上海的老七通过网络组织一个“合唱队”,利用互联网,传递关爱情,在寿宴上唱起了《游子吟》,已是航天专家的老五夫婿担任指挥。老人的儿女还为老人出版了一本名为《我们的爱》精装本相册,里面有老人一生珍贵照片,也有全家的合影,还有社会关爱的剪影。保姆说平时老寿星经常翻看这本相册。我们也打开了这本相册,这才明白这也是老寿星的精神食粮,因此又体会到老人养生的奥秘……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