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医院专家组牵头2014版《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提出微环境治疗新理念
胰腺癌:干预时间窗可长达20年
在以往的印象中,胰腺癌无异于一张死亡宣判书。由于胰腺癌在发生初期即会发生转移,因此大约只有15%的胰腺癌患者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不过,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胰腺癌上海论坛暨2014CSCO胰腺癌论坛上,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组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多位专家牵头起草的2014版《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刷新了这一旧观念。最新版《共识》颠覆性地指出,胰腺癌从最初发生突变到最终转移可历时近20年时间。在这个期间人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对胰腺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
事实上,随着认知的不断刷新,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研究颇有进展。其中,“多学科综合诊治,注重微环境治疗”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胰腺癌的早期干预成为可能。在此次召开的第五届胰腺癌上海论坛暨2014CSCO胰腺癌论坛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消化病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兴鹏教授介绍,市一医院正在积极建立胰腺癌疾病重点实验室与重点专科,并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为提高上海地区胰腺癌诊治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基因组或将成为早期诊断标志物
在以往,人们认为胰腺癌早期即发生转移。不过,近来的研究显示,胰腺癌从肿瘤的起始突变到转移的发生需经历近20年的时间,使得早期干预胰腺癌成为可能。这就需要人们对一些疑似症状始终绷上一根弦,避免在生命上走弯路。
胰腺功能发生问题时,其症状极为隐匿。不少患者因长期存在上腹部饱胀、腰酸背痛甚至血糖突然升高等症状,多方就医无效,兜兜转转才被确诊为胰腺癌,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此次《共识》的主要起草专家之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王理伟教授提醒,一旦有腹痛、黄疸、突然消瘦、经常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妨先排除一下胰腺癌的可能。
目前,在早期诊断方面,基于胰腺癌不同发展时期的基因组、转录组合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将成为寻找早期诊断标志物的重要策略,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有望获得提高,也将为胰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多学科联合+微环境治疗将占主导
目前胰腺癌的诊治存在错诊率高、偏重外科手段、手术操作不规范、药物治疗轻循证重经验、综合治疗的实施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胰腺癌专业领域多个学科的50多位专家制订了2014版《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共识》强调了多学科联合诊治和“微环境治疗”在胰腺癌诊治中的重要地位。
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王理伟教授介绍,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即“微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改变和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全身和局部组织同样也能通过代谢、分泌、免疫、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限制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胰腺癌的12条核心信号通路已明确,这些核心信号通路好比胰腺癌发展的“开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信号通路激活并发挥作用。这为设计个体化药物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实现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诊治。
在治疗领域,以杀灭胰腺癌细胞为主的理念亟需改变,将胰腺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疗将成为今后的重点策略。由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等因素,结合患者的体能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计划。积极应用手术、放疗、化疗、介入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等手段综合治疗。据统计,在使用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后,胰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高10%~20%。
(来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