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以工代兵”参战,14万华工仅回家11万

2021-06-11 22:24 来源: 琦哥读历史

在英国人眼中,北方人吃苦耐劳,便于接受管理,而且身体强壮,能耐受寒冷。招募华工的同时,英国陆军在威海卫利用苦力营和原来的中国部队的营房,设立了“华工待发所”,其中出发处、警察署、军需处、医院、食堂等设施齐全,还招募了中国学生中会外语地做翻译,这些翻译大多数来自北京天津的青年学生。

劳工到达威海后,进行体检,体检所列的21种病,只要发现一种就被辞退。体检合格签订合同,每个人编上号,打印到铜片上,卷成手镯状套在右手,合同期满后才能用机器把铜镯子破开。在欧洲号码是劳工的身份,发放薪酬和衣物等都是根据号码辨认。工资一半给本人,一半给中国的家属。合同一般为3年期,可以随着战况提前终止合同,但不得少于一年。

签订合同后,英国陆军组织劳工进行体能训练,以及简单的技术培训。一战期间,英法在中国山东等地招募了14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

04华工的工作

抵达欧洲的14万华工,去英国10万,法国4万,后来法国借给美国1万,为美国的欧洲远征军服务。

按照合同约定,中国的华工是不参加战斗的,但是到了英国后,直接把华工投放到前线上,替下本国的工人。华工的工作是挖战壕、修路架桥、掩埋尸体、甚至是排雷,战场上最繁重最危险的工作,都交给了华工。

1917年2月,运送华工的法国轮船阿陀斯号被德军潜艇伏击,船上的500余名中国劳工全部遇难。在法国皮卡第的战斗中,德国突破了防线,正在挖战壕的华工,只能用铁锹、镐头与德军肉搏,大部分战死。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