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自相残杀”?CD7靶点破解之路

TruUCAR平台
数据来源:亘喜生物
针对CD7 CAR-T可能引发的“自相残杀”问题,亘喜生物通过纳米技术及内质网技术,将CD7引入CAR-T细胞内,使细胞表面不表达CD7,避免了CAR-T细胞间的相互干扰。针对异体GvHD问题,通过运用CRISPR/Cas9技术干扰TRAC位点,清除细胞表面的TCR,规避GvHD风险。
在2021年AACR上,亘喜生物公布了GC027的Ⅰ期临床数据。截至2021年2月4日,试验纳入6名T-ALL受试者,ORR达100%,MRD-CR达83%(5/6)。在接受治疗6个月后,5名患者中的3名仍然保持MRD-CR状态(60%)。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但未观察到神经毒性事件(ICANS)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
总的来说,GC027治疗T-ALL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可以控制,未发生GvHD和ICANS是药物亮点,但仍需更长期的追踪以观察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2)博生吉深耕于CD7靶点,自2012年便开始研制CD7单域抗体,先后开展了CD7免疫毒素和CD7-CAR-NK的研发,并最终研制成功国际上首个First-in-class潜力的自体CD7 CAR-T细胞。目前,公司的研发管线涵盖自体和异体CD7 CAR-T细胞产品,均已申报临床。
PA3-17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纳米抗体的自体CD7 CAR-T产品,5月17日临床试验申请获NMPA受理,8月6日获NMPA默示许可。与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相比,PA3-17无需通过基因编辑敲除TCR,避免了基因编辑的相关风险。此外,PA3-17在体内呈现优越的扩增和持续性,因此疗效和安全性有望提升。
在2020年EHA会议上,张明智教授公布了PA3-17的临床前研究结果和Ⅰ期早期临床试验结果。试验纳入3名T-ALL患者,结果显示ORR达100%,其中CR达66.6%(2/3),PR达33.3%(1/3),三名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毒性,CRS分别为1名2级,2名1级。总的来说,PA3-17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除了自体CD7 CAR-T细胞注射液外,公司亦布局了异体CD7 CAR-T细胞疗法。5月27日,公司的异体CD7 CAR-T细胞注射液的临床申请获NMPA受理,有望于近期获默示许可。公司的异体CD7 CAR-T细胞采用高度优化的全自动制备工艺,成本显著降低。
03
小结
目前,r/r T-ALL患者的选择较少,预后较差。CD7 CAR-T凭借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望为r/r T-ALL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选择。当然,并非所有淋巴瘤患者均适用CD7 CAR-T疗法,患者首先须通过骨髓流式报告或病例免疫组化报告确定CD7的表达,通常70%以上的表达才建议使用。
此外,无论亘喜生物或博生吉的CD7 CAR-T疗法,目前均处于Ⅰ期临床,受试者较少,未来尚需更多的数据以支撑其疗效和安全性。衷心希望CD7 CAR-T疗法顺利进展,早日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三七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来源:药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