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2021版)

2021-08-13 11:39 来源: 人民资讯

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

方向明,吴新民(执笔人),仓静,高鸿,徐桂萍,杨瑞,赵晶,赵娴,黄宇光(负责人)

过敏反应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性的高敏反应,临床可表现为危及生命的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通常伴有皮肤和黏膜改变。在我国,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并没有确切数据;在国外,研究报道其发生率数据差异较大,为1/18600~1/351。研究表明,引起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或物质为肌松药(第一位是琥珀胆碱,其次为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米库氯铵、阿曲库铵和顺阿曲库铵)、乳胶、抗生素、明胶、脂类局麻药、血液制品和鱼精蛋白等;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2.5倍。过敏反应多为突发,难于预测。因此,需要麻醉科医师及时诊断,迅速和正确地做出处理,才能使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脱离生命危险。相关报道表明,即使及时有效的救治,严重过敏反应的死亡率仍达3%~6%。

一、发病机制

过敏反应最主要的机制是由特定物质引发的体内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主要为Ig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50~60%),少部分为IgG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如右旋糖苷引发的过敏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启动后,将立即引起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缓激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导致皮肤和黏膜、气道、呼吸和循环系统体征和症状的出现。还有一类为类过敏反应机制,不涉及免疫球蛋白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包括非特异性补体系统活化、激肽-激肽释放酶系统活化、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和介质释放等。

二、临床症状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使用相关,大部分发生在麻醉诱导期间,患者往往出现皮肤、黏膜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血管系统表现、支气管痉挛等。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其临床表现分为4级。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