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2021版)

2021-08-13 11:39 来源: 人民资讯

支气管痉挛

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胸

气道高反应性(常合并高危因素,如哮喘、吸烟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麻醉深度过浅

气管导管位置不对

误吸

血管性水肿或咽喉部水肿

声门上气道置入或困难插管导致的局部软组织损伤和肿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引起的血管性水肿(常发生在术后1-8 h)

遗传性或获得性血管性水肿

皮疹或皮疹合并低血压、心动过速

非特异性组胺释放

慢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急性发作

催产素过量

肠系膜牵拉综合征

其它

肥大细胞性疾病

麻醉中接触某种药物或物质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取血测定类胰蛋白酶和组胺水平升高,测定到特异性抗体,6周后完成所接受的药物或物质的皮肤试验如为阳性,即可确定为过敏反应。

1. 组胺

过敏反应时血清组胺浓度显著增高(> 9nM),其阳性诊断率为75%。但其半衰期仅为30~60min,临床上难以常规检测。

2. 类胰蛋白酶

出现过敏反应使a-肥大细胞溶解和b-肥大细胞激活后,15min到1h血中类胰蛋白酶即达到峰值,其半衰期为2h。因此,应在出现临床症状1h内、2h和24h取血测定类胰蛋白酶水平,如果其血中浓度超过24 μg/ml或基础值的3倍即为阳性,其阳性诊断率为92%。应在我国尽快建立对类胰蛋白酶的测定,以帮助确定过敏反应的发生。

3. 特异性IgE抗体

能够测到某种药物或物质的特异性IgE抗体,即可明确诊断对该药物或物质的过敏反应。

4. 皮肤试验

过敏反应时消耗大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应在过敏反应发生后4~6周,机体恢复正常后完成可疑药物或物质的皮肤点刺或皮内注射试验,以确定具体过敏原(见表2)。皮肤试验的假阳性率较高,有诱发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但在有严重过敏反应病史的病例中,阳性结果对判断过敏原有较高价值。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