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 | 上海援滇:产业协作让彩云下的红土地“火”起来

2021-10-20 07:19 来源:明珠号 人民资讯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江水奔流不息,沪滇情谊深长。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上海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努力找准“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结合点,双方携手走过25载峥嵘岁月,总帮扶项目达10673个。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上海与云南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现已扩展为云南全省。上海将与云南干部群众一道,全力以赴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携手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从新起点出发,上海将把助力云南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后续长期培育,以协作促发展,优势互补、双向赋能。”上海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边慧夏说。

小到一颗金色柠檬,大到一片产业园区,双方手连手、心连心,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在彩云之下的红土地上,不断开出“美丽产业花”,结出“丰硕产业果”,描摹“产业兴旺,共赴小康”的壮美图景,书写沪滇协作的华彩篇章。

深挖云岭特色,

“一乡一品”精准定位

云南各地自然禀赋各异,上海援滇干部针对援建各州市特点,“有条件的,充分利用先天优势;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

从320国道德宏段出来,向南,一条路绕过漫山苍翠,蜿蜒至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德昂族人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村民赵腊退有热情、有眼光,每年制卖酸茶的收入有好几万元。去年3月,沪滇帮扶酸茶产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实施方案出炉。援滇干部一直追问赵腊退:“‘德昂酸茶’注册商标办到哪个环节了”“没有标准化检验,没有商标怎么行”……这点醒了赵腊退——“以前真没想到这一层。”

上海帮扶精准定位,从“一县一品”聚焦“一乡一品”。曲靖市师宗县竹基镇盛产冬桃,依托上海援滇支持,建设2800余亩冬桃基地,当地群众年增收70余万元务工收入。保山市隆阳区种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历史,沪滇携手以来,全区46个贫困村发展蚕桑产业。

昆明市寻甸县羊街蔬菜,名头很响,但“出门”不远。2018年,上海援滇投资在羊街镇建蔬菜冷库,解决果蔬保鲜的“最初一公里”,并带动当地新建4个冷库。目前,羊街蔬菜南下广东、东抵浙江,年产量6万吨。

沪上的盒马、开市客等超市常见“高原来客”,这些来自楚雄州武定县、丽江市宁蒗县的新鲜蔬菜,通过上海援滇的渠道进入申城市场,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除了蔬菜,还有水果。目前,大理州巍山县沿江片区5个乡镇的柠檬种植面积达1.3万亩,4522户16502名群众受益。未来,全县柠檬种植将扩大到5万亩。今年3月,柠檬精深加工项目启动,建成后,预计年加工量有5至8万吨,有效带动果农致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