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 沈阳农业:长期差异施肥改变了秸秆分解过程中秸秆源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群落(国人佳作)
编译:微科盟温水,编辑:微科盟茗溪、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微生态》公众号。
导读
秸秆还田是实现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战略。然而,在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活性有机碳(SOC)组分和微生物群落随不同施肥的时间变化目前尚不清楚。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采集了田间三种施肥方式(CK,不施肥对照;IF,无机肥;IFM,无机有机肥配施)的表土层样品(0~20 cm),利用带有和不带有13C标记的玉米秸秆(δ13C =246.9%)进行了田间原位微区培养(150天)实验。结果表明:(1)土壤中秸秆源碳主要以颗粒有机碳(POC)的形式存在。添加秸秆的处理中(CKS、IFS和IFMS)中秸秆源POC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是CK、IF和IFM处理的3、5和20倍;同时秸秆源可溶有机碳(DOC)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71%、57% 和95 %;培养结束时(第150天),秸秆源微生物量碳(MBC)从高到低依次为40.6 mg kg-1(IFMS)、33.0 mg kg-1(IFS)和27.0 mg kg-1(CKS)。(2)与不添加秸秆的处理相比,添加秸秆的CKS、IFS和IFMS处理中细菌网络边数分别减少了16%、53%和73%;CKS处理的真菌网络边数减少了57%,而IFS和IFMS处理的真菌网络边数分别增加了160%和310%。这表明秸秆添加降低了土壤细菌共生网络的复杂性,但增加了真菌网络的复杂性(IFS和IFMS处理)。(3)培养第1天时的IFS处理和第150天的CKS处理下细菌和真菌关键类群的微生物活性都达到最高;而第60天和第150天的IFMS处理下,细菌和真菌关键类群的微生物活性分别达到最高。微生物群落活性的实时变化表明,秸秆源DOC和POC主要影响真菌群落,而秸秆源MBC主要影响细菌群落,且这与施肥策略无关。本研究阐明了秸秆还田有助于维持农业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相关的碳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3 吃得少活得久,限制饮食可长寿?权威研究:晚上饿肚子或可延寿
-
健 洗澡和寿命也挂钩?洗澡不注意4个细节,或是在和长寿对着干
-
腾 吃辣椒到底好还是不好?有3类人,确实不适合吃辣椒
-
健 五脏中最先老化的器官竟然是它!快学一招“返老还童”
-
漫 萝卜和它是“天生一对”!冬季常吃,既能保护血管,又能预防三高
-
D 做一次CT,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医生终于说了实话!
-
人 取暖不当危害大!这7件事害了好多人!
-
初 为什么有的女人一碰就怀孕?原来是有这5个易孕特征!
-
工 注意!米、面、油开封超过这个时间,赶紧扔…
-
人 “性生活”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5种,生活中别太开放
-
人 柚子还分公母?教你正确挑选美味柚子
-
奇 睡觉时突然腿抽筋,就是缺钙?错!还有这2个原因,别轻易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