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定了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定了

1月10日拍摄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灌溉渠从旁边流过。 新华社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创造新辉煌,实现量和质“双提升”。到2022年底,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踏上新征程,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迈出新步伐。2023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扩规模
种粮农民增添底气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介绍,到2018年,我国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亿多亩,占耕地面积不足三成。2018年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每年建设任务由8000万亩提高到1亿亩。“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种粮农民增添底气,让中国饭碗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吴洪伟说,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质量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2022年秋收,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金丰家庭农场收获双份喜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黄灿灿的玉米、圆滚滚的大豆实现“一田双收”。
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田地,曾经是令人苦恼的盐碱地。
为了改造这里的盐碱地,多年来,东营区坚持良种良法良田配套,目前5.3万亩高标准农田续建项目顺利完工,5000亩新建项目规划设计正有序推进。同时,当地多方面推进盐碱地改造分类施策,持续改良土地质量。
盐碱地一改,“米粮川”就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等措施,牛庄镇推广间作套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综合利用水平,粮食年产量由2012年的4.7万吨增加至2022年的9.36万吨。
“提质量,就能不断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郭永田说,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郭永田介绍,在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的基础上,加快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超过使用期限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以此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从2023年起,将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吴洪伟说,通过改造提升,解决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吴洪伟介绍,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许多农田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
近期,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提前下达农田建设补助资金346亿元,支持各地提前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推动项目早建设、早建成、早见效。
强管护
高标准农田长效机制拔节生长
高标准农田如何管?近年来,各地通过实践,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办法,明确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管护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
山西省长子县将项目建设与建后运维有机衔接,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制定运维考核标准,总承包企业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负责,确保工程长效良性运行。湖南岳阳、辽宁沈阳、福建泰宁等地探索引入财产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在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赔偿方面的功能作用,为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此外,各地各部门精准发力、多措并举,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拓宽资金来源。
郭永田说,下一步,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按照权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原则,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同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好高标准农田长效运营“篱笆”。
(据《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