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因新冠焦虑、恐慌、抑郁?听听社会心理学专家建议

2023-01-19 15:36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记者: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但也有一些人出现了短期不适应心理。有“阳康”患者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等情绪心理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您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吴明证:首先,人们对于新冠的恐慌很多是源于未知,特别是病毒可能与死亡相关。由于中国人是家庭本位的,经历疫情后,这种对于未知的恐惧会促使我们回归到家庭。于是,我们由原先脱离家庭走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路径,转而回到家庭这一核心。面对未知风险,我们更倾向于依靠和信赖家庭、血缘等紧密关系,这有可能会导致社会总体信任度降低。

同时,由于我们面对未知风险通常会向“群体内”求助,强化“群体内”的人之间的关系,这也可能会引发不同“群体间”的冲突。

当然,这种恐惧心理也会积极一面,就是创伤后成长。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是“恐怖管理理论”,当我们面对死亡,会引发我们的反思,促使我们去寻找意义,坚信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从而对抗死亡焦虑。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冠也会引发我们去思考,找到眼下生活的意义。

记者:随着个体生活不确定性增加,也产生了社会心理问题等一些隐患。对此,个人及家属亲友、村社等基层组织、政府部门能做些什么?

张宁:不确定性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典型特征。确实,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让大家产生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排解,就可能导致更严重、更持久的心理问题。这方面,个人可以更主动采取措施调适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健康防护行为,提高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可以积极重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家属和亲友需要主动相互支持,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支持;村社等基层组织可视情况恢复组织一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仪式性、娱乐性活动,鼓励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共度时艰,提升集体“社会资本”(如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亲社会行为参与度);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发布疫情相关的通知和措施,避免谣言的广泛传播,同时,需要尽可能采取柔性的社会治理措施,出台更具便利性和更有温度的支持政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