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一粒花生,“上天入地”助力创新

2023-03-06 07:15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青梅代表:

一粒花生,“上天入地”助力创新

□ 南方日报记者 陈薇 马立敏

南粤春早,万象更新。在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内,伴随着阵阵轰鸣声,一台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在田间行进,不到一会儿工夫,秧苗成行成排,绘成春天里的一道道“五线谱”。

这些青翠的秧苗,便是航天育种水稻“华航51号”。

“去年7月,省市农业专家现场测算收割的‘华航51号’水稻产量,亩产达1075斤,比普通水稻产量高5%左右。”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青梅介绍。

同样扎根于这片农场的,还有随神舟十三号在太空遨游了183天的“火豆”花生种子,这是首次从广东选种再回到当地培育的太空种子。科研人员已对其进行性状观察,将为全国花生育种提供新的灵感。

时间回溯至1996年,作为我国航天育种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组建成立,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空间站、探月工程等开展了29次空间诱变育种试验,培育植物新品种72个,新品种推广应用超过6000万亩。“经实践检验,植物航天育种成果有力促进了广东的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并受到产业端高度认可。”谢青梅说。

航天育种助力种质资源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擦亮种业“芯片”。“我们将利用好宝贵的搭载材料,集聚多学科、大团队开展协同攻关,进一步提升航天育种科研水平,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谢青梅表示。

谢青梅还是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成员、广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曾奔赴南方15个省区160多个地点开展培训、指导、咨询等工作,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多个。“通过走访调研,我了解到,农业生物育种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由此产生一些现实问题,要从提升种业持续创新能力方面发力。”

在谢青梅看来,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让种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科研不能脱离生产实体的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我们除了技术攻坚,也要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大量科技成果在实验室里产生,要通过科技特派员队伍将这些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上。”

“种业要发展,还离不开人才。”谢青梅进一步建议,强化种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深化院校种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加大种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完善和改进种业科技人才岗位聘用和评价体系。“同时,要考虑制定育种工作相关奖补政策,在获得新品种证书之后给予补助,继续支持新品种优化;对长期坚持一线育种的企业和人员,给予相应政策支持或奖励性补助,促使他们保持定力、激发动力、增强成就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