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找他开刀,却被“劝退”了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拒绝“无意义手术”
病人找他开刀,却被“劝退”了

陈海泉(左)与同事研究患者病情 本报记者 左妍 摄
作为国内和国际顶尖专家,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多次改写了肺癌的国际诊治指南。本周是肿瘤防治宣传周,当记者在他的诊室,看他一上午接诊105个病人,却发现很多奔着开刀的病人竟被陈医生“劝退”了。一个以“切”为绝活的医生,却总是让病人“不切”,真令人意外。
“真的不用开刀?”
陈海泉端坐在电脑前,右手滑动鼠标,眼睛盯着屏幕上的CT影像。很快,他向一短发的女病人挥挥手,语气轻松,“回家吧,一年后再来!”这位阿姨发现肺结节两年了,听了这话,她立刻松弛下来,眉头也舒展了,“真的不用开刀?”阿姨疑惑地问。
“随访就行。它虽然是个坏东西,但也不着急把它开掉。”陈海泉笑着回答。
“陈教授,我就相信你!”
在陈海泉手边,有一叠黄色的手术申请单,遇到认为必须尽快手术的病人,陈海泉也会“发单子”。只不过一上午,单子发出去不过十来张。
一位同样是肺部肿块的中年大叔,陈海泉建议他手术,却不忘多问一句,“一口气爬楼梯可以爬到几楼?”大叔伸出五根手指,陈海泉让他坐电梯到一楼,再爬楼梯上来。15分钟后,大叔推门而入,再次伸出五根手指,陈海泉点点头,“可以做开刀前准备”。让病人爬楼来大致判断肺功能,简单又管用。如果连爬三楼都气喘吁吁要停下来休息,这样的病人手术可能不耐受,术后生活质量也会比较差。
陈海泉每周一、三看门诊,二、四做手术,从全国各地来的病人非常多。他们拎着胶片袋,不少端着笔记本电脑,因为从当地医院拷出来的薄层CT影像可以对结节进行连续的、多平面的观察,方便专家对结节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