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卤鹅 四海归潮
潮汕卤鹅有“登堂入室”的过程,通俗文学中的鹅也有。潮汕卤鹅本是大排档上售卖的食物,然大酒楼中它亦是“常客”。在以上粗列的通俗文学作品中,一方面,与鹅相关的菜品逐渐丰富,入的也不仅是粗野汉子的口,而开始成为富贵人家的吃食;另一方面,人们对鹅的关注开始从整体到局部,不再以肥鹅、熟鹅等概称,懂得以鹅掌、鹅脯乃至鹅油入馔。
进入革命时期,因物质匮乏,宏大叙事占据主流,生活的日常性萎缩,人们既无余裕计较吃食,又少有闲暇吟风弄月。其间,潮汕狮头鹅虽在养殖、制法、民俗上悄然演进,却少有人载之于文。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日渐郁勃隆盛,宏大叙事向私人生活领域转向,俗文化、市民文化得以被正视,日常生活也被赋予神圣性,不仅涌现朱彪初、钟成泉等一批潮菜烹饪大师,还出现了蔡澜、张新民等以品珍馐鉴佳肴为业的美食作家。而就是在对潮汕卤鹅这类再日常不过的食物细考源流、品评问道的过程中,潮州菜的风貌得以水落石出。
潮水往复,红掌清波。潮人无计消乡愁,暂且食鹅去!
■链接
磷溪卤鹅为何味甜?
溪口卤鹅为何味甜,专家学者观点各异。“原来磷溪的卤鹅也是咸的。20世纪50年代蔗糖出口受限,所以当地自产自销;60年代物质匮乏,为了能让卤鹅保存得更久,糖放得就越来越多。”陈贤武认为,后来虽然时移世易,但甜成为当地标榜自己出品的卤味与众不同的一种标志,甜卤鹅就此保留了下来。
张新民则认为,潮州多地都炼制蔗糖,不能因为溪口有与甘蔗有关的习俗,就断言此地卤鹅香甜与此有关。潮州菜由于崇尚原汁原味,是以“不该加糖绝不加糖”。甜所能表明的意涵或许是:溪口卤鹅是一道古老的菜肴。“古代没有味精,在烹制菜肴时,有时候会用糖来调味。此外,曾经蔗糖非常昂贵,用它做成的供品,可以说是一种人神共喜的食物。”张新民提及,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对调味料有了不同的认识,开始对菜品做出改良,譬如会用味精代替糖调味。
中国传统五味包括酸、甜、苦、辣、咸,并无鲜味。“中国传统上对鲜味的认识是不够的,以为甜就是鲜。”张新民提到,从前潮州蒸草鱼搭配的酱碟是一种甜酱——橘油。用甜酱而非酱油作为酱碟的原因,正是很多厨师认为冻鱼缺少鲜甜味,需要靠甜酱赋予鱼更多的鲜味。直至20世纪初,随着味精的发明,鲜与甜才被明确地区分开来。进而言之,现代厨师不应全然拒绝味精,少量味精可以改善食物的鲜味,提升品尝食物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