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推广全程机械化和“水稻+”钱粮双增模式
本文转自:桂林日报 本报讯(记者刘健 通讯员邓桂荣)种粮效益降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严重……面对日益渐显的实际问题,如何破解难题改变现状?兴安县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主线,以绩效为抓手,大力推广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和“水稻+”钱粮双增模式,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笃行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推动全县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发展新路。
推动水稻“单改双”和遏制水田撂荒
在兴安县崔家乡,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建成5000平方米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实现水稻生产育秧、耕田、插秧、飞防、收割、转运、烘干、加工全程机械化。如今,该合作社的无人机飞防作业服务区域已覆盖到周边乡镇、县域,面积达3000余亩。无人机作业有利于科学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危害、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稻米品质、农业提质提效。
机械化设备进场,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针对当前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短缺和种粮效益低现状,兴安县农技、农机部门全力加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持推广力度。
一方面在装备上下功夫。该县建成4家具备有育秧工厂、机械烘干、大米加工厂,耕种收机械设备齐全的,具有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和服务能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提升全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截至目前,兴安县有旋耕机431台、水稻插秧机165台、水稻直播机3台、无人机8台、烘干机11台。
4月19日至20日,2023年桂林市“十万农机闹春耕”现场推进会暨粮油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在该县崔家乡召开,进一步为加快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夯实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技术支持上深探索。近年来该县农技、农机技术部门开展全方位合作,协同开展《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项目,从播种量、种植规格、密度、精准施肥和先进农机设备引进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探索和集成融合,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目前兴安县种植大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水稻生产已全部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一些水稻连片区域在政府或部门的组织下也实行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县每年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水稻面积达6万亩以上,占全县水稻生产总面积的20%,水稻生产半机械化率已达到80%以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