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大棚让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本文转自:三秦都市报
“4月份,我一直在蔬菜大棚打工,每天工资120元,光这个月我家的收入就增加了近3000元……”“我和公司签订了长期的用工合同,每月工资3200元,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孩子,又学到了技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我打算明年自己也承包两个棚种蔬菜。”近日,在旬邑县郑家镇葛村的蔬菜大棚里,燕海平等务工群众向记者分享着在家门口就业的喜悦心情。
近年来,郑家镇紧盯产业富民目标,立足镇域实际,按照“菌禽药果菜”循环发展的思路,推动高产、高效、优质的蔬菜大棚产业蓬勃发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镇政府还引导各村以土地资源和大棚建设入股企业,参与分红,每年可分红1万元至4万元不等。通过“输血”激发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村集体无收入的“薄弱村”全部清零。
“我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借助国家支持农业产业的利好政策,建设蔬菜大棚50座,解决了产业发展规模小、布局散、品质低的问题。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人均月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村集体每年也有3万元的收入,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郑家镇席家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郑胜利信心满怀地说。
据了解,郑家镇在原有91座蔬菜大棚的基础上,新建果蔬种植大棚5000座,种植香菇、葡萄、油冬菜、西红柿等时令果蔬,已初步实现“支部领办、集体增收、群众得惠”的既定目标。
袁媛 席静 本报记者 薛保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