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苗带来乡村振兴新希望
8:00,学校还没开始上课,昆明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育川已经来到实验室。他放下手提包,在更衣室换上白大褂后,直奔种苗培育室,在培养架前一一查看新培育的甜百合及各类小浆果种苗的生长情况。
在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培育室里,李育川及其团队共培养8种近12万株珍稀植物种苗。在做好种苗培育的同时,他们还构建了从国内外引进的8类高经济价值植物优良品种的种苗快繁技术体系,并在西南地区开展多地多年优良品种引种栽培适应性评价比较筛选试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一项项落地,李育川感到十分欣慰。提及自己的成就,李育川总是笑着说:“能把自己研究的东西推出去,造福一方,我觉得很有意义。”
专注种苗引种驯化10余年
“云南立体气候明显,在多年的资源植物引种驯化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西南地区高寒冷凉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在打造新兴农业支柱产业时,缺乏高经济价值植物优良品种,这是制约云南乡村振兴的一大痛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自2010年9月入职昆明学院以来,李育川一直致力于开展云南高经济价值资源植物引种驯化及其产业化开发应用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及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2016年,李育川牵头组建高经济价值资源植物引种驯化及其产业化开发应用科技创新团队,主要从事云南珍稀药用植物(红根野蚕豆等)、云南小浆果(奇异莓、黑树莓)、水果甜百合等种苗繁育、引种驯化及其产业化开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
李育川介绍,团队成立后,从国内外收集优质种质资源近20份,并重点开展种苗快繁及引种栽培试验研究工作。“种苗引进来了,我们先在实验室培育出种苗,研究它的生长习性,再选择适宜区域及基地进行试种,进行多地多年引种栽培适应性观察评价及优适品种筛选工作,最后根据种苗的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规模化种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