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重启“生命之门”
本文转自:泰安日报
泰安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一夜成功抢救两名患者
为患者重启“生命之门”

本报5月22日讯(通讯员 李婧)又是一个不眠夜,11小时,通宵完成2台手术。在手术室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泰安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见证了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
5月14日22时,泰安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启峰正带领团队进行一台急诊手术。患者是一名60岁的老人,左侧肢体偏瘫,突发意识不清,处于浅昏迷状态,发病1小时后急诊入院,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量大约30毫升。经过与其家属沟通,刘启峰带领团队对患者紧急实施了钻孔引流和侧脑室外引流手术。
15日1时,这台手术刚刚结束,医护人员们还没来得及休息,便又匆忙赶去第二场手术会诊。第二台手术的患者43岁,突发急性脑梗,右侧肢体肌力在3至4级左右,偏低,言语不清,给予静脉溶栓后曾一度好转。约1小时后,患者症状又出现加重,右侧肢体持续间歇性无力,病情进展快速,MRA和CT结果显示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同时有血栓形成。
“患者已经进行静脉溶栓,还会形成血栓,自行再通的可能性不大,考虑到患者比较年轻,发病急、进展快,与其家属沟通过后,我们决定为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刘启峰说。
凌晨1时40分,介入手术开始。“2时50分左右血管开通后,发现患者不仅存在M1段狭窄,还有动脉夹层,正向血流维持不住,血管再次出现闭塞,这种情况治疗风险高、难度大,评估病情后,我们随即决定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为患者打通闭塞的血管。”刘启峰说,“在开通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患者血管应激反应敏感,颈动脉下端出现了严重颈动脉痉挛,血管不过血。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发生整个颈动脉血栓的可能。我们立刻采取措施将中间的导管加高,同时把粗的指引导管撤下去,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再次植入球囊,对血管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再次进行开通。”
术后,经过造影观察发现,该患者还是出现支架血栓形成,正向血流再次消失,这时已经进行多次球囊扩张,只能转变治疗方法。刘启峰选择在支架内用尿激酶再次溶栓,通过微导丝再次将微导管输送到支架远端,从远端一点点推入尿激酶,血栓部分溶解,血管再通。经过再次造影观察,未发现形成血栓,血管通畅,TIMI分级达到2B级,已维持正常脑组织供血,患者转危为安。目前,该患者正在ICU进行后续治疗。
15日9时,当刘启峰和他的同事走出手术室、脱下防护铅衣后,贴身的手术衣已被汗水浸湿。手术结束后,他们并没有立刻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跑到病房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像这样的不眠夜,我们每个月都要经历两三次。”刘启峰表示,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没有什么节假日,连休息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有的医护人员连续工作48小时后才休息两三个小时,甚至不管在哪个角落,只要有一点时间,哪怕站着也能睡着,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为健康事业奋斗。
行医当重术,医者当重德。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泰安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都坚守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用青春、热情、责任、担当全力守护患者健康。
■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