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 不妨多些“乡土味”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乡村发展 不妨多些“乡土味”
士锋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诉求日趋多元化,有人向往都市生活,有人酷爱田园风光,有人热衷于追求时尚、追赶潮流,也有人喜欢老物件、热爱“乡土味”。各地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时,也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不妨多些“乡土味”。
沧州有着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等众多亮丽“名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资源优势,在特色产业上不断提档升级,在生态文明上持续精耕细作,在文化传承上坚持出彩出新,探索具有沧州“乡土味”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俗话说,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农民进城,也有很多城市人想要回农村去看看。农村很常见的油菜花、麦田等,成为城市居民眼中壮观的美景,让他们流连忘返、叹为观止。农村群众司空见惯的石磨、犁头、条筐、耙子等农具,也成为城市居民眼中的稀罕物,让他们大饱眼福。同样,农村的土鸡、土鸡蛋、土猪肉等,因原生态、无公害等特点,也备受城市居民喜爱。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乡土味”。农村产业要健康发展,就不要贪大求洋、好高骛远,不能什么流行就追什么、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而是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比如黄骅农村手工制作的旱碱麦馒头、沧县春润农业合作社的“鸡跳脚”玉米、“黑帽白”高粱等老品种粮食,如今,就非常受市场欢迎。城市居民也愿意为这样有“乡土味”的特色产品掏腰包。
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一种对于传统乡愁的追忆与留恋,更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各地在选择产业时,一定不要忘了“乡土味”。要知道,越有“乡土味”的产品,才越有特色,越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市场,乡村产业也才能越走越远、加快振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