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 做活土特产 绘就乡村好“丰”景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黔江优质桑园基地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立夏时节,位于武陵山区的黔江进入夏粮生产关键时节,农民们正抢抓农时忙生产,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羊肚菌、猕猴桃、蚕桑、粮油、中药材……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一头连着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篮非同寻常的土特产,如何拎得更稳?黔江的答案是坚持“稳粮兴菜、稳猪兴牛、稳烟兴桑”发展思路,提亩产、延链条、树品牌,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加快建设农业强区。今年一季度,全区一产增速位居全市第二、渝东南第一。在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中,黔江正一步一个脚印,描绘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丰”景。
从一方水土中找资源
羊肚菌鼓起老乡“口袋”
前不久,黔江迎来了春日大丰收。7000余亩羊肚菌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让农户们端起了土地的“金饭碗”。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黔江位处巫山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交汇处、武陵山区腹地,山高谷深,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秉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黔江做活了羊肚菌产业的“大文章”。
从2015年起,黔江将羊肚菌作为特色生态品牌持续打造,实现规模化种植。羊肚菌冬种春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在3到4个月时间内即能完成种植、采收。利用这一特性分季节错峰生产,不仅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还能让农民收入不断档。
“采完菌子种蔬菜,一地两用,全年不闲置,收入也翻倍。”黔江区羊肚菌产业技术协会秘书长聂明亮介绍,“目前,羊肚菌种植面积已达到7000多亩,平均亩产达到500斤、亩产值突破3万元,已经带动了全区10余个乡镇的上千人实现增收。”
为进一步提高亩产,黔江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稻、油、烟、菜+菌多种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编写栽培技术手册和生产技术规程,把食用菌标准细化到种植、生产、加工、贮藏等各个环节,同时深入开展食用菌标准化知识培训,系统性地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以此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