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大出血 一个弹簧圈救回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图/文 金丹燕 沈立林
81岁的刘奶奶(化名)因为乏力、胃口差来到海宁市人民医院,因合并诸多慢性基础疾病入院治疗。
“医生快来!”病房内传来家属的呼喊,“今天早上已晕过一次,刚醒不久,怎么又晕过去了?医生你快救救她!”
肾内科医护人员立即组织抢救,并联系普外科、放射科、超声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输血科组织多学科团队(MDT)会诊。MDT团队的医生们迅速到位,密切观察病情,群策群力。床边超声检查提示腹腔内大量积血,刘奶奶的血压一度测不出,经过积极抗休克治疗,监护仪上血压也只有56/35mmHg,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MDT团队商量治疗方案
“腹部增强CT可以帮助明确腹腔大出血的位置。”放射科主任陈忠华建议。
“那怎么止血呢?”
“患者基础疾病多,年纪大,目前情况不容乐观,外科急诊剖腹探查风险很大,很难找到出血部位。可以利用血管内介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下找到出血的血管,并使用弹簧圈堵住出血的地方。”凭借着丰富的经验,陈忠华给出建议。
MDT团队一致同意介入治疗的方案,立即将患者护送至放射科进行CT增强扫描。CT影像显示胃左动脉有多个囊状动脉瘤,其中最大的一个动脉瘤直径约10毫米,周围有造影剂外溢,提示该动脉瘤已经破裂,正在持续出血。
经验丰富,有惊无险
刘奶奶在完成腹部增强扫描后,立即被送往导管室,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陈忠华主任立即穿刺股动脉,再迅速将导管插管至腹腔动脉,做DSA下的动脉造影。血管造影很快找到了腹腔大出血的元凶——正在持续出血的动脉瘤。
陈忠华当机立断,将微导管送至破裂的动脉瘤腔内,并用微弹簧圈进行致密栓塞。栓塞完成后,再次做血管造影,发现出血已经停止了。数分钟之后,刘奶奶血压终于回升至118/82mmHg,达到正常水平。据医生估计,刘奶奶的腹腔出血量超过2000毫升!相当于人体一半的血量,若未及时止血,后果不堪设想。介入治疗术后第17天,刘奶奶康复出院。
全球首例经文献报道的介入治疗成功救治案例
刘奶奶患有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是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一种,主要累及小动脉、小静脉至中等动脉,以肾脏、肺部受累最为常见。胃左动脉瘤的形成是MPA的一种非常罕见的并发症,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导致腹腔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死亡率极高。
陈忠华介绍,“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以挽救生命。在失血性休克的状态下,外科手术风险极大。由于腹腔大量的积血,不容易找到出血的血管。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能够快速找到出血的动脉,并快速止血。对于胃动脉瘤破裂出血伴失血性休克的病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首选方案。”截至目前,全球文献报道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继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案例仅十多例。国外报道的案例中,有1例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后转外科手术,最终救治成活。其余案例中的患者死于腹腔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或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刘奶奶案例是全球首例经文献报道的,使用介入治疗方法成功救治胃左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案例。介入团队积极总结手术经验,陈忠华以第一作者在期刊Heliyon(IF=3.8)发表了研究论文,对该案例进行了报道。
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历史仅有三十多年,通俗地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CT、超声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脑血管畸形等各类疑难杂症。介入疗法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已经成为继内科、外科之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近年来,海宁市人民医院介入技术蓬勃开展,心内科的冠脉介入、神经内科的卒中介入一直走在浙北县级医院前列,血管外科、放射科、脑外科、肝胆外科每年开展的介入手术量逐年递增。据统计, 2022年度,海宁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人次达到2582人,同比增长26.1%;手术例数到4385例,同比增长3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