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号

花十年用“笨办法”解开谜题

2023-06-01 07:35 来源:明珠号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用《白蛇传》中的经典桥段比喻BTL2、BAK1与病原微生物的效应蛋白之间的关系。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 通讯员 匡敏

深夜,电脑屏幕依旧闪烁着,于晓正在反复确认一组数据。它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EMBO JOURNA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

“那一刻,仿佛是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房!”于晓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当时内心的激动。

凭借这篇论文提供的线索,于晓的研究终于摆脱了4年的徘徊,步入正轨。6年后,已经成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的她,揭示了植物维持先天免疫系统稳态的新机制。

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审稿人评价说,该研究突破了人们对植物感知病原机制的认识,对理解植物免疫系统具有深刻意义。

从有点蒙到打通“任督二脉”

正如动物和人类具有免疫力一样,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也进化出一套免疫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那么,植物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于晓201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姜道宏指导下完成博士期间的研究后选择“大干一场”的方向。她就此踏上了赴美国得州农工大学求学的征途。

然而,这场征途远比她想象的艰难。“跨领域”是于晓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博士阶段,于晓主要从事有关植物病原真菌DNA病毒的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而在得州农工大学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系,她的研究方向转变为植物免疫信号转导和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发现,在植物体内,稳定、高效的免疫反应确保植物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害,但过度的免疫反应会导致植物细胞凋亡。为了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健性,植物演化出一系列监控机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热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