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病理科,揭秘“医学法官”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如果身体长了一个肿块,如何判断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这需要病理科给予确定性诊断。虽然不和患者“面对面”,但是在疾病这场战役里,他们也在争分夺秒地为患者默默战斗着。那么,以取材刀、切片机、显微镜为“武器”的医生是如何工作的?近期,记者走进南京市第一医院病理科。有人称病理科医生为“医学法官”。南京市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赵有财告诉记者,“病理科医生的责任是很大的,每一个切片的背后都关系到一个病人的病情诊疗,甚至关系到一个家庭。所以每张病理报告也像法院的判决书一样重要。”
实习生 骆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病理科医生“火眼金睛”,患者免挨一刀
最近,一位江西的患者因肺癌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科住院,在当地诊断是肺鳞癌,“一般情况下,有的大夫可能就会按照鳞癌去治疗,但我们医院呼吸科的管床医生比较负责,他让患者家属把原就诊医院的资料带来送病理科会诊。”南京市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赵有财介绍说,这名患者的片子看上去是非小细胞癌,但到底是腺癌、鳞癌还是其他类型的癌,要通过免疫组化的帮助来进一步的分析,原单位虽然做了免疫组化,但可能存在问题,于是他建议家属回原就诊医院切白片,也就是没有染色的切片,进一步做免疫组化。
“做完之后就发现,正如我们开始考虑的,原单位免疫标记可能是有误的。我们做的免疫组化结果支持是肺腺癌,那么后续治疗的方向完全不一样了。”赵有财说,另外在免疫组化当中,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可疑的“钻石”基因突变的一个靶点。“有的肺癌晚期患者,如果发现了这个突变靶点,如果能使用针对性的靶向药,对他们获益很大。”
赵有财还举了个例子,有一名50多岁的本地病人,在外院诊断为乳腺癌,病人慕名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去做手术。甲乳外科主任也是建议病人把之前活检的切片借到病理科来,再审核确定一下。“拿到之后,我们就觉得不像癌,但是慎重起见我们也是建议做了一个免疫组化。进一步的免疫组化也证实了我们的观点,是乳腺的腺瘤,不是癌。”赵有财说,这个病人对医院专家表达了感谢,因为如果按照原来的诊断,她可能就会被切除整个乳房,而腺瘤是个良性肿瘤,不需要进一步治疗。“这种情况虽然少,但也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也会提醒临床医生,遇到外院送检的报告,最好借切片来到本院的病理科再做一个进一步的证实,这个工作是必须要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