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父母:感染新冠后,如何防止演变为危重症?
现在更重要的就是要去防重症,
而不是去救重症。
撰文 | 张恒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12月24日,人民日报在其微博发布科普文章《家有老人,面对新冠需要知道的事》,其中提到,老人感染后,有可能会发生“沉默性缺氧”,因此要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外周围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如果出现特别是血氧饱和度下降,要及时就诊。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所教授陆蒙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提醒人们注意老年人的血氧问题。更进一步,他认为,目前对保护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他们感染之后,避免演变成危重症——而要达到防危重症的目的,就亟需解决吸氧的问题。
看天下:您提到,在德国,96%的死亡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还看到另一组数据,美国9成左右的死亡者,是65岁的以上的老人。这期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国家,哪些因素对老年人的死亡率影响会比较大?
陆蒙吉:目前我没有对各个国家政策和老年人死亡的情况进行详细比较,但是我们知道,老年人死亡的问题,影响因素相当多,不光是医疗服务情况,人口结构、抗疫政策等因素也很重要。因此,不同国家的数字,很难用一两个因素来解释。
比如防疫政策,德国和意大利距离这么近的国家,政策都是千差万别。
前两天,我做了一场讲座,提到德国的防疫,很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在防控放开后,面临新的严峻形式,没有及时往回收一收。一旦疫情放开的时候,重症和死亡数量是会指数增长的。它不是很多人想象的,今天涨一点,明天涨一点。如果不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调控的话,它是会像1、2、8、16……这样成倍增长,这时候损失就会非常大。也就是说,如果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重症、死亡情况了,接下来,这种情况会变得极为严重。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