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泥饭碗”为“金饭碗”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吴桥种粮女将:
变“泥饭碗”为“金饭碗”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杨世英将实用的技术送到农户手中

杨世英和她的种田“好帮手”
“18岁进城,40多岁重回农村,我依然深爱着这片土地。”从下岗工人到种粮达人,从普通妇女到乡村振兴带头人,十几年前的杨世英一定不会想到,在知天命的年纪,自己的最后归宿还是种地。
不过,此时她已不再是那个眼巴巴只能靠天吃饭的农村娃。这几年奋斗在田间一线,杨世英不断引入良种新技、做“田保姆”盘活万亩土地、创新技术示范,只为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带动更多人科学种田——
“三大法宝”玩转2000亩农田
“你看,这个伸展双臂的大型农机具叫自走式喷灌机,宽幅有30米,供水均匀,省工、省力、省肥。”清晨,吴桥县景辉家庭农场,种粮女将杨世英操纵着4台自走式喷灌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正灌溉小麦。
今年50岁的杨世英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从2019年开始,她相继流转了近2000亩地,走上科学种田路。
一位女性如何玩转这么大的种植面积?杨世英全凭“三大法宝”:好种、良方、新农机。
“要想稳粮增收,选择好品种是第一步。”在选种上,杨世英一直选取抗病性强、早熟、高产的种子。去年,她选取了山东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小麦品种,亩产达到了700公斤。小麦丰收后,她又精挑了富硒黑花生、花育23号这两个花生优种发展规模种植,亩产达到了500公斤,每亩比普通花生增产150公斤。
春风吹拂,麦浪起伏。望着这绵延不绝的“绿毯”,杨世英满眼欣慰。麦苗茁壮成长,离不开她的技术法宝——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种植中,她着意将甄选过的液体肥料或可溶性固体肥料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这样一来,既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又改善了土壤环境,实现了“一控两减”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明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经 新冠“二次感染”来了?专家:五一假期再次感染几率极小
-
英 看场演唱会,美国22岁模特突发坏血症四肢截肢,喷雾机是罪魁祸首
-
央 多地网友称自己“二阳”了,会不会更难受?听听专家怎么说
-
小 得了腰间盘突出症,是躺着不动好,还是锻炼才好?一文参考下
-
澎 核查: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预期寿命下降?
-
彩 药物流产前的准备常识
-
新 上海医院证实:新冠检出确有增加,主要是这些人!“二阳”症状会更重吗?专家分析
-
八 细思极恐!上海餐厅疑似又见蓝环章鱼 专家:蓝环章鱼的毒没有解药
-
社 20 万只中才有 1 只!科研人员发现海参界的“白天鹅”
-
新 新冠又上热搜,我们会不会二阳?
-
第 奥密克戎XBB.1.16更具传播效力?疫苗该如何选择?
-
第 “二次感染”存在哪些误区?新冠“大角星”传染性和毒力如何?专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