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大肠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近年来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据文献报道,在大肠癌向远处转移的过程中,有18%~83%的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而当患者被确诊为大肠癌时,已有20%~40%的人发生了肝转移。在死于大肠癌的患者中有60%~70%的人有肝转移病灶。一般来说,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患者若不经任何治疗,平均生存期限仅为6~10个月;相反,如对肝转移病灶进行手术切除,患者5年的生存率可达30%~50%,甚至还可获得痊愈的机会。而大肠癌肝转移术后的患者,经再次手术切除复发的肝转移病灶,其5年的生存率为30%,手术效果并不次于首次手术治疗的效果。因此,大肠癌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避免发生肝转移,一旦发生肝转移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在临床上,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途径主要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腹腔种植和局部浸润4种方式,其中以血行转移最为多见。那么,大肠癌患者确定肝转移的方法有哪些呢?
1.一旦被确诊大肠癌为原发病灶,患者应进行B超和CT检查,必要时还可经内镜鼻胆管抽取胆汁作癌胚抗原(CEA)检查。①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B超检查是大肠癌患者应用最广泛,且无损伤的一种诊断方法。对于病灶直径大于2.0厘米的肝转移患者,这种检查方法可使95%~98%的人得到确诊。值得注意的是,术中运用B超检查比较适宜于有隐匿性肿瘤的患者,而对于病灶直径小于1厘米的患者诊断率却不高。②术前及术后进行CT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上。目前临床上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平扫、普通增强、大剂量增强、动脉造影下CT扫描,以及门静脉造影下CT扫描等。一般来说,CT检查比较适宜于病灶直径小于2.0厘米的肝转移患者,而对于直径小于1.0厘米的病灶检出率却不高。③通过癌胚抗原检查可使36%的大肠癌患者得到确诊,而术后通过癌胚抗原检查,对诊断患者是否发生肝转移癌更有意义。研究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做出的诊断要比通过影像学及临床检查的方法早6~8个月。
2.术中用手触摸肝脏,并结合术中B超检测。
3.大肠癌术后或肝转移病灶切除术后患者要定期进行癌胚抗原、B超、γ-谷氨酸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AKP)等项目的检查。患者一般在术后第1年要每3个月检查1次;第2年要每4~5个月检查1次;第3年要每6个月检查1次;3年以后可每年检查1次。在检查中若发现有肝转移的征兆,患者应及时进行门静脉造影下CT扫描。
在临床上,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大肠癌发生肝转移后的治愈率非常小,所以多数患者往往会放弃治疗。但目前医学专家针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极少合并肝硬化的特点,在治疗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手术治疗是该病患者惟一首选的方法。除了肝内有淋巴结转移、不能切除的肝以外转移病灶或肝转移病灶个数在4个以上者,大多数患者均可做肝切除手术。综合国内外文献分析,手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大致如下:①单发肝转移病灶切除后患者5年的生存率为30%,多发肝转移病灶切除后患者5年的生存率为13%;②转移病灶直径小于5厘米者,其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27%,大于5厘米者其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7.5%;③在大肠癌手术中被发现有肝转移而一并将转移病灶切除的患者,其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21%;④采取肝叶切除、肝段切除及肝楔形切除的患者,其术后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3%、21%和24%。虽然手术治疗是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患者仍然不能忽略其它的综合治疗,尤其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合理地采取冷冻、无水酒精注射,热疗后瘤体内注射或肝动脉栓塞化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对改善其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期均有一定的效果。此外,由于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在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受累的部位也以肝脏为主。所以,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患者可再次选用手术切除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延长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