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刘雁博士证实:通过刺激小脑顶核后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环路的作用,可以实现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保护,进而合理防治缺血性脑中风。
刘雁博士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局灶性脑梗塞半影区在病后12小时可发现凋亡神经元,高峰期在72小时,而预先用50Hz电刺激小脑顶核1小时,再阻断大脑中动脉,可使凋亡明显减轻;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发现,在小脑项核刺激组,其脑栓塞后半影区凋亡的相关基因——CPP32/oaspase-3 mRNA这个被称为凋亡过程的启动者和执行者的物质,较对照组明显下调,且较早恢复正常水平;而大鼠凋亡蛋白抑制因子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约两倍。据此可以认为,小脑顶核电刺激所激发的条件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作用与阻断凋亡过程的发生有关。同时,凋亡蛋白抑制因子的上调,也说明此时脑组织对凋亡的抵抗力明显增加,它们构成条件性神经源性保护机制的一部分。
刘雁博士的研究证明,小脑项核存在一群自主神经元,接受机体缺血、缺氧的刺激。当它们被兴奋后可对心、脑等重要器官产生明显的缺血性保护,使缺血损伤减轻或不出现,而且损伤范围明显缩小,运动、感知功能损害明显减轻。这种作用的实现,是通过一系列神经环路的作用达到的,故称为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作用。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按照该小脑项核电刺激原理所设计的脑循环治疗仪,在临床对照组的治疗中也发现,治疗组(每日小脑电通电1小时十常规药物治疗)约30天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仅用内科药物治疗)明显降低,而反映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的指数明显升高,提示患者神经康复效果明显提高,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中也发现,与运动康复具有很好一致性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和MEP波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也显示脑循环治疗在急性脑卒中早期具明显脑保护和促康复作用。